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在突围中消逝的大学之魂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羽戈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1917年1月4日,49岁的蔡元培先生乘坐马车缓缓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在接下来的一场极富震撼力的演讲中,他为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定了一个恒久的调子:“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不应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应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轨。”
    对学生如此定位,那也必然牵系着对老师,以及对大学制度的苛求。而惟有“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风气,才能使得激情昂扬的宣讲不至于沦为流行的空谈。回望往昔,我投向实践家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却要超过那个学识渊博的讲演者———毕竟言说之易与践行之艰是最鲜明的对照,而蔡先生却真正落实了对中国教育的许愿。
    对一种精神的缅怀,或许构成了陈远编著《逝去的大学》的最大理由。
    一个事实是,国家的危难成了教育的幸运,如清华、燕京等大学的诞生,正依赖于西人的力量。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促成了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建构。吊诡的是,幸运的大学又必须承当起国家的不幸,政治与文化上的耻辱,使得博大的校园里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最终,“独立于政治”再度化为中国大学的奢望,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代,只会让蔡元培和胡适们惊恐失措。大学精神在短暂的蓬勃之后,又陷入惨重的沙化时期,无法自拔。
    近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是一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突围历史。但这突围是失败的。也许今天的部分大学已冲破意识形态的严密罗网,但我们发现,它们所坚守倡导的大学精神,哪里还能映照出1917年蔡元培北大演讲的影子。政治的敌人未尝覆灭,经济的压力又兵临城下,而先人们召唤的大学之魂,却已飞散至九天之外。所以,我愿意———也只能———这样肯定《逝去的大学》一书的价值,在我们为当今大学的贫乏景象失望叹息的时刻,它从陈旧光阴里还原出一张鲜活灵动的大学面孔。而这又不仅仅是一张单纯的脸谱,它的背后,既潜藏着血液的流淌,又有着骨骼的支撑———前者是大学的理念,后者是贯彻这种理念的大学校长与教授们:从燕京大学到光华大学,从司徒雷登、蔡元培到胡适、梅贻琦。这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哀思的时机,一个怀念的理由,一种招魂的可能。
    《逝去的大学》  陈远编同心出版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