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很多大师相继离去,从去年的张岱年到前阵子的费孝通等到近日的启功、黄昆。有人说,大师需要时间来成就,同样,对于大师的解读也需要时间,那些已故去的大师的思想,仍然会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以不同的方式滋养着我们的内心。或许缘于此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解读大师·教科文读本》丛书,日前推出首批“文学、音乐、美术”三部,即位列订货名单前茅。 翻开丛书目录,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文学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荷马、鲁迅、果戈理、卡夫卡、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卡拉扬、罗丹、毕加索……而撰文品评大师的,又多是国内声名显赫的文化名人:邵燕祥、苏童、叶君健、莫言、黄永玉、宗璞、吴冠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同样是某领域的“大师”。大师解读大师,或许能给读者带来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和启迪。 谈及《解读大师》丛书编辑初衷,丛书编者、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鄢晓霞说:“看到‘快读读物’泛滥,我感到,应该编一种不仅悦目而且赏心的读物。”鄢晓霞在给作者的约稿信中写道,“大师固然是有名的,但您的文章也要是独特的。”鄢晓霞认为,大师的经典肯定不是最时尚的,很多人觉得阅读经典有必要但行动却往往滞后。因此,解读大师的文章必须好看,它不是研究论著,更不必面面俱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普通大众读者。 从选稿到编辑,《解读大师》丛书历经两年完成。 在《解读大师》“作家卷”中,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左拉的逃亡》一文中,通过对作家左拉为小军官德雷福斯辩护、自惹官司一事,来彪炳左拉的胆识和良知。李国文在这里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发出了对现实的思考。 在《两个李白》一文里,散文大家王充闾先生通过解读李白的诗文,剖析了李白志不在为诗为文,最后竟以诗仙、文豪名垂万古;寤寐思服,登龙入仕,却最终跌入谷底,未偿所愿的一生。王充闾将李白的悲剧精神和自身的有限性,刻画得出神入化。 学者黄梅的《奥斯丁与着装的焦虑》,从一个独特角度来评介18世纪英国作家奥斯丁。黄梅认为,在奥斯丁的时代,衣服是一项重要财产,象征家境的作用远比现在的要大。由于涉及到钱,涉及到趣味、修养也即某种“文化资本”,因此服装背后又有复杂的权势关系。由此可见,奥斯丁笔下的“小”话题和“小”素材其实不小。有人士认为,黄梅这种独辟蹊径的边缘话题,在文学史中是读不到的,这样的文章,对专业研究者同样有所启示。 《解读大师》丛书的音乐、美术两卷,其作者多是专业人士,但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来进行阐发,例如著名乐评人韩斌的《拉威尔与“评奖不公事件”》,使读者了解到一个有创新有个性的大师其成长过程的坎坷。在美术卷中,著名画家吴冠中评介莫迪里阿尼的《曲与伸》一文,以专家眼光深入,却写得浅显易懂,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更有画家自身感知于其中。 “没有抽象的理论,切忌干巴巴的资料堆砌,是这套丛书的闪光处。”鄢晓霞说,“对于书中的大师,不一定每个人大众都了解,但是这些有趣的话题可以拉近我们和大师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