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感谢苍天,终于在久旱之后,下了一场比较大的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圆明园,终于可以得到暂时的润泽了。 那被晾晒了数月、像农田一样干涸的湖底,那残留在干土中的芦苇短根上生出的笔尖一样的苇芽,那在被挖掘机铲去了植被后的土地上新长的稀疏的草芽,那在被割去了上身的灌木根部萌发的绿叶,以及那些在新堆的土山上新铺上去的发黄的草坪,以及园内所有的植物,终于可以暂免骄阳的暴晒,重新焕发出生的力量。 这宝贵的雨水,不只是圆明园管理处领导的渴盼,更是所有关心圆明园的专家、记者和大众的渴盼。 有谁,在看圆明园忍受干渴的笑话呢?如果有,他是要下地狱的。 (二) 只可惜,那被压在防渗膜下几近窒息的、普通人难以名之的众多的土壤生物,不能享受上苍的关爱了。它们,虽然也是圆明园的应有成员,虽然也在为维系圆明园的生命系统默默地尽力,但此时也只能隔着双层的塑料薄膜,感知那淅沥的雨声,继续忍受黑暗、压抑与窒息,等待死神的降临。 只可惜,那些被砍伐的、没有人知道数量的乔木、灌木,以及杂草,不能享受上苍的甘霖了。此时,它们早已不知被贩卖到哪里、被掩埋到哪里…… 它们为什么被从圆明园永久地清理出去?因为在某些人的眼里,它们是“杂木”、“野草”,长得难看,“不配”在圆明园里生存——尽管它们已是在园中生活了几百年、几十年的子民,不需要人工浇灌也可以活下去;因为在某些人眼里,它们是抢手的木材,可以换来可观的铜钱——尽管它们早已参天入云、枝叶繁茂,是许多鸟儿几代人的天堂;因为在某些人的算盘里,一砍、一种之间,还可以拨出更多的铜板…… (三) 近一个月之前,我又跟张正春老师到圆明园。那时,已是夕阳在山,走了一天的我想早点回家。张老师却执拗地提议:我们再到圆明园看一看——从3月22日至今,他已到圆明园十多次了。 在落日的余辉中,张老师仔细搜寻着青草中的断壁、残碑,仔细辨寻上面依稀可见的题咏,从各个角度专注地拍照……红日西沉,我们走进泽兰堂附近的一处山坳,那里青石林立,宛若天成,自非现在新建的假山可比。坐在一块石头上,他意犹未尽,情不自禁地向讲起圆明园的造园史,讲到中西园林的差异,讲到这处荒园在现代都市中的可贵…… 暮色中,我渐渐辨不出他的面容,但从他的慷慨陈辞中,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个广受质疑与非议的西北汉子,是那样地挚爱圆明园,是那样地了解圆明园——那挚爱与了解,决不亚于某些口口声声“为了圆明园好”的管家。 同张老师一样,容易激动的李皓,言辞犀利的俞孔坚,严谨平实的李迪华……都是因为热爱圆明园,都是因为了解圆明园的独特价值,都是因为意识到防渗、砍伐“杂树野草”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才不顾后果、奔走呼吁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私利,据理而争、仗义直言,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诽谤的“无事生非”、“哗众取宠”、“造谣生事”…… 他们更加知道水对圆明园的利害,他们所反对的,是打着“节水”旗号、谋游船之利而不顾生态后果的“软防渗”、“硬防渗”;他们所担心的是,是防渗后水环境与整个圆明园生态的恶化。 不错,圆明园不能没有水。但是,圆明园更不能有滇池、巢湖那样藻类泛滥、恶臭熏天的脏水、臭水。因为,圆明园要这样的脏水、臭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何况,使用处理干净的中水,完全可以不做防渗,就可以解圆明园之渴。在这方面,国内外均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令人不解的是,圆明园管理处为何对中水惧怕得像对洪水猛兽呢? (四) 窗外的雨还在下。而圆明园,似乎正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被人们所遗忘。 这,不正是某些人所暗中盼望的效果吗?“不了了之”,是我们这个社会对许多问题屡试不爽的法宝。 希望被遗忘所埋葬、最终“不了了之”的,不仅是防渗,还有防渗工程中已露出狐狸尾巴的腐败,以及西区被砍伐清理的树木、植被,以及正在进行的“整容”。 我有幸两次进入到正在“整容”的西区,目睹的“整容”后的圆明园,很可能要成为第二个朝阳公园,而不是曾饱警磨难的圆明园。 管理处之所以对西区重兵保守,严禁外人进入,是为了什么呢?恐怕是为了怕外人“对比”——什么是旧文物,什么是新古董,就怕“对比”。而一旦西区“整容”完毕,旧迹难寻,参观者除了说“好”,还能说什么呢? 而这些怕见人的“整容”,正要被大众所遗忘了——这正是某些人所期望的,遗忘得越快越好,越干净越好——届时,就自然会“不了了之”了。 那遗忘的法宝,就是文物、园林以及政府部门不谋而合、而公众又无可奈何的沉默,就是“施工重地,严禁入内”。 王朔有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有什么办法呢? (五) 窗外的雨还在下。黑暗中,从圆明园的断壁残碑上流下的雨水,不正是圆明园屡受焚掠和毁坏后的无可奈何的泪水吗?不正是这座万园之园对中外的破坏者们无声的控诉吗? 其实,圆明园沦落到今天的残山剩水,西方的侵略者自然难逃罪责,而我们自己人破坏的罪责,似乎也不应被遗忘。 曾有人把圆明园遭受的破坏分为“火劫”、“木劫”、“石劫”、“土劫”,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而后面的三劫,是我们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同胞所为。追其原因,无非是四个字:无知、贪婪。 今天圆明园正在遭受的破坏,是什么样的动机,导致的什么“劫”呢?我想不出合适的名字。但那原因,除了无知和贪婪,应有更深刻的东西。 而有些人正在暗中祈祷:这样的劫难被尽快、干净地遗忘吧——这样就会“不了了之”了。 (六) 苍天有情,下了一场及时雨。 张正春老师似乎相信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护佑、支撑着圆明园。3月24日下午,他望着夕阳中西洋楼的断壁残柱,对我说:为什么上百年过去了,这几根柱子没有被人拉走、推倒,一直这样矗立着,没有倒下? 窗外的雨声渐渐地小了,院子里池塘内的蛙声却分外地响了,真个是此起彼伏。 听着那清晰的蛙声,我想,应该是有护佑、支撑圆明园的力量吧,那来源,不在天上,却在人间,在拒绝遗忘的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