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文物古迹浩若烟海,历史遗存举目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城本身就是一个大博物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我们承继了这份宝贵的遗产,的确要仔细地了解它。” 《北京志.文物志》历时十年编纂,终于定稿,不久将与读者见面。北京的文物种类有很多,但这座城市本身的建筑,无疑是北京最宝贵的遗产。 北京城门知多少 老北京的城垣和城门,是明代永乐年间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历经清代、民国至北平解放至今,已有59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迁,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垣和城门大多已不存在,仅剩下了作为地名的名称。 老北京是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由外围皇城、内城和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属于紫禁城的城门是:南垣正中为午门,午门外正南面尚有端门;北垣门为神武门;东、西垣城门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外围的城墙。皇城内大部为皇家庙宇、内务府衙署、库藏、局作,平民百姓不得居住。天安门是皇城南垣正中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中间偏南;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中段偏北。 北京内城城垣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内城周长23.3公里。正阳门(前门)位于内城南垣正中,为北京内城正门,1949年北平解放后,正阳门箭楼曾作为检阅台,军政首长在此检阅解放军北平入城式;从正阳门往东绕城一圈,分别是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内城有几个城门是后来开辟的:和平门为1926年冯玉祥所部开辟;建国门和复兴门都是1939年日伪时期开辟,原名分别为“启明门”和“长安门”。 北京外城是与内城南面相接的重城。明代北京南郊已人口渐繁。明廷原计划在内城四周五里外建外郭城以做护卫,但1553年开工不久,因人力、物力匮乏,改将外城转抱内城东南、西南二角,仅包南郊居民、商业稠密地区。外城南垣辟三门,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垣开广渠门,西垣开广宁门(今广安门),北垣东肩开东便门,北垣西肩开西便门。外城建成后,北京城垣平面呈“凸”字形。 “铁帽子”王府今何在 明朝对诸王是分封在全国各地,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在北京城内也没有王府。但到了清朝,连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王府就建在北京城内,王府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 清代诸王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袭爵者如因罪削爵,可选同宗承继,爵位始终不变。世袭递降者爵位与其王府不符时,王府会被收回,需另择别府居住。清代的王府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4个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