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周安伽墓、史君墓等栗特人墓葬之后,最近西安市北郊又发现名叫康业的栗特人墓葬,该墓葬及石围屏上精美的线刻山水图证实,1400年前的长安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迁居着大量沿丝绸之路到长安城的栗特人,从而证实了汉至唐时期的长安城已成为对外开放、商贾云集、人气旺盛的国际性都市。 据专家介绍,栗特人是公元3至8世纪生活在经塔吉克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附近的撒莫尔干地区的昭武九姓的通称,他们“善商贾”,信奉拜火教,语言为吐火罗语,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控制者。今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郊坑底寨村北,南距北周安伽墓约150米,东距北周史君墓约2000米处,又发现名叫康业的栗特人墓葬。该墓形制为斜坡墓道穹隆顶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3部分组成。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孙福喜、副所长程林泉等专家介绍,墓室线刻画和墓主人的葬俗,反映了栗特人迁居长安的生态环境及其习俗的汉化影响,说明长安城北已有成片的栗特人群聚村落。 记者仔细地观看了墓围屏上的线刻画图,发现10幅画中共有70多位男女主人、侍女、随从等线刻像,其中在第4至第6幅画中,有深目高鼻或高鼻秃头、身装胡服的胡人12名,特别是人物都置身于葱茏茂密的山林花草之中。画幅中,山峦起伏,云气缭绕,垂柳依依、泉水潺潺,鸟在天空飞翔,牛卧草地吃草,全然是恬静安然的生活写真,不禁使人想起长安“灞柳风雪”、“折柳赠别”和“曲江流饮”等景象,说明古长安之所以能吸引境内外商贾汇聚,重要条件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据了解,该墓是截至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有围屏石榻或石椁的栗特人墓葬,出土的墓志详细记载了墓主的国属、仕途及下葬年代,说明墓主人康业系汉魏隋唐时期昭武九姓胡国之一的康国国王后裔,死于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死后被诏封为甘州刺史。墓主尸骨用丝绸裹葬,没有经过栗特人葬俗的二次瓮葬(栗特人葬俗为人死后,经狗食鹰啄后火焚,再用瓮收骸骨埋殡、无棺椁),采取的是汉人葬俗,说明康业生前在长安旅居时间较长,汉化程度较高,也说明汉至唐时人口达百万的长安城是胡人商贾旅居的首选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