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安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含有丰富的人权思想成分,但儒家的人权思想长期被忽视,而西方的人权思想反而在中国广为流传。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所致。西方人权思想是功利型人权,强调自然法,鼓吹天赋人权,号召人们通过斗争来争取人权,具有实践性与主动性,易为人们接受;而儒家人权思想是一种伦理型人权,强调伦理,试图通过道德力量或统治阶级的恩赐来获得权利,带有空想性和被动性,较难为人们认同。西方人权主张法制;儒家人权强调德治。西方人权思想是在反封建“神权”的斗争中作为一种思想武器而产生的;而儒家人权思想没有西方那种明确的人权口号,也从来没有成为农民起义和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虽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封建文化,精华与糟粕杂存,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受到空前批判。而对儒家文化的这种批判,又妨碍了人们对儒家人权思想的研究。 历史上“断指”现象探源“断指”现象是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自残行为,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赵克生在《历史上“断指”现象探源》(刊于《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一文中对历史上的“断指”自残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后指出,“断指”现象主要有断指避役、断指报孝、断指守节、断指示信四种类型。此外,还有断指泄愤、断指讨债等现象,但不普遍,也不具备模式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