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三国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美国军队是技术型军队,因信息化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使其在近十几年的所有战争中连战连捷。
    苏俄军队是力量型军队,军队员额和武器装备都比美国多出一大堆,但想用数量弥补质量,结果总是失败。
    中国军队是谋略型军队,从孙子、诸葛亮到毛泽东都体现了智慧型特征。智慧、谋略和知识正是信息时代制胜的关键。
    美军打赢四场战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军事战略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下,一切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来建设信息化军队。这样便生成了现代战争中先夺取制电磁权,再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进而对地面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一贯模式。
    美军在进行新军事变革期间,有计划地安排了四场战争:
    第一次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军走出接连打败仗的阴影,确立了打赢未来战争的信心;同时,海湾战争是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验证了远距离精确打击、非线式作战、空地一体联合作战、依托信息化网络支援作战、战略机动和远征作战等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法,通过战争实践使美军奠定了加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并积极探索信息化战争军事战略理论的决心。
    第二次是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首次进行信息化战争,对非接触作战、多国家、多军种联合作战、信息化作战等新型作战理论和战法进行实战验证。
    第三次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这是继科索沃战争之后的第二次信息化战争,美军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验证了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成果,探索海、地、空、天、电联合作战、特种作战、无人作战、分散部署兵力和集中战斗力、武器装备系统集成、网络化和一体化指挥控制等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二是汲取“9·11事件”沉痛教训,积累了国际联合反恐的经验,为在军事斗争准备上酝酿一些新的理论和对策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表明,美国军队的主体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已经具备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12年来,美军主导了世界新军事变革,打赢四场战争,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打一仗,进一步,快速转换,不断创新。
    苏俄模式屡战屡败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分别建立起各自的势力范围。苏联向东欧的华约国家、中东地区各国、北非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伴随武器装备的出口也输出了苏联的军事战略理论、机械化战争理论、机械化作战理论和各种战术和战法。
    在1979-1989年这历时十年的侵阿战争中,苏联出动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大败而归。2001年美军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仅两个月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取得阿富汗战争决定性的胜利。两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
    1991年海湾战争中,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不仅拥有米格一29战斗机、T-72主战坦克等大量先进的苏式武器装备,而且在苏军顾问的指导下建设了各种坚固的防御体系,传授了各种先进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但与美军交手之后,很快就陷入全线崩溃的境地。
    1995年和2000年,俄罗斯出动了全部的正规军,几乎使用了所有先进常规武器装备,两次对境内的车臣反政府武装进行围剿作战,第一次全面失败,第二次初获小胜,继而是没完没了的失败和挫折。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伊军的不堪一击,更是震惊了俄罗斯的一些军事战略家,他们认为,伊拉克的战败是苏联军事理论的失败,也昭示了俄罗斯武器装备上的问题。
    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信息化战争呢?看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差。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战术,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理论。苏联时代,在军事技术方面就过于偏重核、航天和机械化装备,在电子信息装备方面比美国落后10-20年。这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察觉不出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状态,没有实战对抗,差距被掩盖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参谋总长奥加尔科夫元帅提出新技术革命理论,这个创造性思维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很有超前性,如果苏联抓住那次机遇,在技术革命方面就会超前美国一步。可惜,在保守派的围攻之下,新技术革命的动议不仅彻底流产,而且元帅本人也被降职使用。错过了这一步,结果整整错过了一个时代。奥加尔科夫的改革创意,很快被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佩里接受并开始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
    二是技术差。苏制和俄制武器装备在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上比美国落后10年左右,但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至少落后20年,尤其是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化微处理技术等落后更多。因此,苏俄武器装备技术从根本上说是机械化中期的水平。近年来,俄罗斯为了进行武器装备出口,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这些装备性能基本处于三代水平,单件装备或单个系统而言性能是不错的,由于无法整合成中系统和大系统,无法实现跨军兵种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所以无论这样的武器装备性能有多好,都难以发挥综合作战效能,在实战中还可能成为累赘。
    2001年普京上台后,时任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参谋总长克瓦什宁围绕未来军队如何建设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究竟以战略核武器为龙头,还是以常规武器装备为重点。争论的结果,最后仍统一到了战略核武器的发展上。
    我军以智慧型为特征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引进俄罗斯武器装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连同落后的战役战术理论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一同引了进来,并且用这些东西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军队建设,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战争的经验教训应成为各国军队的共同财富。就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而言,美军历经二十多年试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
    美国基本上是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螺旋式发展,螺旋式发展的时段通常为10年,发展的动力是以高技术为龙头项目,发展的方式是原创性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占领世界制高点,开拓新领域,掌握新空间。每隔10年左右都会用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来带动全国的技术创新,这样的项目多由总统直接抓,投资往往在数百亿至上万亿美元。
    有人说,美国军队是技术型的军队。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作用,尤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结果,这些“唯武器论者”在最近十几年的所有战争中连战连捷。
    有人说,苏俄军队是力量型的军队。无论是军队员额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美国多出一大堆,即便是武器装备的发展也是如此,傻大黑粗、外形笨拙、性能落后,总是企图用数量来弥补质量,结果总是失败。
    有人说,中国军队是谋略型的军队。从孙子讲兵法开始,到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到毛泽东以劣胜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辩证唯物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型特征。智慧、谋略和知识都是信息时代制胜的关键要素,如果说传统战争中两军交战勇者胜的话,那么在信息化战争中两军交战则是智者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相当险恶,美国和西方世界对我全面封锁,苏联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毛泽东把当时的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区分这三个层次确定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外交政策的方针,这是大战略。按照这个战略构想,毛泽东针对超级大国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建造几艘核潜艇。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极端困难的,但是很快就搞出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在美国、苏联等国拥有大量核武器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提出要“搞一点核武器”而不是“搞一批”或者“搞一堆”核武器呢?这就是战略,这就是谋略,花了很少的钱,搞了那么一点点,就把美国和苏联给吓回去了,战略威慑发挥了奇特的效果。反观苏联,按照“你有我也有,你强我比你还强”的竞争模式发展,搞了那么多的核武器、核潜艇、核导弹、核轰炸机,把国家经济拖垮了,最终还得请美国人花钱,让美国的专家帮着来拆解。
    信息化战争准备,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买飞机、买舰艇、买武器。未来战争对手是谁,战争将在何时爆发,战争将可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知道吗,没有人知道!那么,我们究竟要花多少钱、买多少武器装备才能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呢?如果我们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武器装备,这些东西放到哪里,如何维护保养?怎样组织训练,谁来管理保障?这又牵涉到一个战场建设、教育训练和装备保障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事无巨细,逐一点到,只能从战略层面思考信息化战争准备的问题,因为战略是对全局进行宏观指导的。
    在中国军队加速推进新军事变革的过程中,美国的专家学者曾经预言:“不怕中国现代化,就怕中国毛泽东化。”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是沿着美国推进军事变革的路子发展,将永远是因循守旧,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如果中国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军事谋略的奇特魅力,创新信息化作战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则会变幻无穷,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可能会像当年的游击战、运动战那样难以对付。
    引进装备只能用来应急,或提高装备研制的起点,用金钱永远买不来现代化。晚清时期从西方引进了大量装备,甲午海战中却全军覆没;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没有引进西方先进装备,结果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的“两弹一星”,中国的航天和导弹行业都是西方重点制裁的对象,长期没有引进,结果现在差距最小,这是让人家逼出来的。有些常规装备能够轻易引进,反而差距越拉越大。
    在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不能把金钱都花在硬件上,也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问题。
    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用来进行战略抉择,影响全球重大事务的综合能力。根据强者更强的马泰效应原理,走在社会变革前列的国家往往拥有最强的国家战略能力,他们占领和控制着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弱势国家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不打破常规发展模式,则很难突破这一常规发展原理。所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军队不能单打独斗,还必须依赖国家战略能力。比如,军队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队信息技术体制也应与国家的信息技术体制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相互融合、相互兼容和共同受益。
    摘自《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张召忠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38.00元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