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藏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1966年出于战备的需要,经中央批准,特秘密运至兰州,交甘肃图书馆代为保存。1980年后,辽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再就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回归发出呼吁,甚至由辽宁省政府出面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但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今年春节过后,一场席卷辽甘两省的关于争藏《四库全书》的舆论大战打响了。 辽宁藏还是甘肃藏? 《四库全书》成书后共缮写七部,分藏于南北各地的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澜七阁中。由于屡遭劫难,至今保存完整的仅有三部,其中原阁存藏、完整无损、书阁合一的,唯有文溯阁本。1966年前,这部《四库全书》一直保存在沈阳故宫文溯阁。如今书阁分离,对沈阳来讲是一种深深的遗憾。早在2001年年底,根据文化部专家组关于“修建地库保存《四库全书》的意见”,沈阳已拨专款上千万元,修建了现代化的地下书库,书库具有防盗、防潮、防晒、防火、防震等多种功能,所以,应当让《四库全书》完璧归赵,实现书阁合璧,以保持文物的完整性。辽宁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理由:辽宁拟以“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四库全书》与沈阳故宫文溯阁的“书阁合一”,无疑将为“一宫两陵”申遗成功增添一块砝码。 甘肃方面认为,甘肃气候干燥凉爽,这远胜于人工的保护环境,对延长文物寿命非常有利。《四库全书》1966年运来时有不少霉点,经过在甘肃38年的精心保管,残存的霉点多已消失。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这套《四库全书》还是应该放在甘肃。甘肃方面还认为,《四库全书》在甘38年,甘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其得到了最妥善的保存。而且,投资3000万元修建的《四库全书》藏书楼在年底投入使用后,《四库全书》将乔迁新居,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调拨还是代管? 辽宁方面坚持,当年是交甘肃“代为保管”。而甘肃方面却坚持,当时中央是将《四库全书》调拨给甘肃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央可以从地方无偿调拨文物,地方之间也能互相调拨。《四库全书》只是众多调拨文物中的一个。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调拨文物是不能归还的。既然《四库全书》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留在甘肃,那么辽宁方面就应该尊重这一历史变迁,不应该旧事重提,尤其是不能单纯地割裂开因战备而引发的迁移问题和当时的文物体制问题。如果将《四库全书》归还辽宁的话,那就会在全国形成一种索要调拨文物的风气,例如甘肃向全国索要流失在各地的敦煌文物,那就势必要打破现有的文物管理体制。 财富还是包袱? 即使“调拨说”真的站不住脚,但甘肃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省,能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占地53亩的《四库全书》藏书楼,保护之功赫赫,这时要让国家判决甘肃败诉,肯定不妥。一位学者提到留住《四库全书》的两点好处:可提高当地知名度;有利于史学研究。《四库全书》不像兵马俑、青铜器、敦煌壁画,其本身观赏性差,转化为旅游资源几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相反,保管这部共36304册、99700多万字的巨著,倒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责任,它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据《中国旅游报》邵文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