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温馨的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艾舒    三湘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对于读书人来说,我想,《读书》是他最难忘怀而又温馨的记忆。想当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按时买《读书》,读其撩人心灵的文字,然后,按图索骥去买书读,借书读,《读书》成了读书人读书的指南,成了思想启蒙的导航。可以说,那个时代的《读书》,开启了我们贪婪的读书岁月。
    流连《读书》久了,就记住了沈昌文这个人。作为著名出版家沈昌文,连同《读书》,留在了读书人的记忆里。
    而现在,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人文刊物《读书》的历史记录者,沈昌文先生将他1984年始开始发表的“编后絮语”连同自述一起结集出版,让我们重温《读书》的历史,唤起了我们并不久远的记忆。
    沈昌文任《读书》主编多年。他在“自述”里,回忆起《读书》创刊的缘起和它发展的轨迹,在文章中,他以简洁的文字刻画了“帅上之帅”陈翰伯、陈原的胆识,二陈为《读书》定位:“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这一定位使得《读书》得以聚集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大批精英,使之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领潮流之先,为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二陈之外的史枚、冯亦代、丁聪、吕淑湘等以及《读书》的三位女编辑在“自述”里也有生动的记述。特别是沈昌文先生总结办《读书》的编辑经验,归纳于六个字:无能,无为,无我,让我等以编辑为生涯者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阁楼人语》的主体是以沈昌文先生1984年始开始发表“编后絮语”,这些文章涉猎广泛,思想敏锐,文笔简洁,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读书界诸多话题娓娓道来,既记录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与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文化动态。相信它必将引起广大知识分子和《读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说句实在话,这些年来,我对《读书》的关注远不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那么热忱。什么原因?私下揣度,《读书》主编易人,办刊宗旨悄无声息地有了某些改变怕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沈先生在谈及办刊之苦衷时说:“《读书》究竟不是学术刊物,‘学术’这个差使我们没法全都包下来,要同‘学术’挂钩,而又不能专门谈学术,难矣!”而易人后的《读书》,避难就易,大谈学术,而少学识,涩而无味,只能让我等忝列读书人而非专业人士者退避三舍。况且,读书类杂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又有《书屋》、《万象》等让人选择,尤其是《书屋》,一段时期风头正健,竟盖过《读书》,成为思想界、文化界和读书人的热门话题,而《读书》却成落寞之势。
    如此,让人更加怀念以前的《读书》。尽管时间并不久远,但《读书》所呈现出的文化景象已风光不再,阅读沈先生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在温馨的回忆之后,不免有一丝惆怅之感袭上心头。(《阁楼人语》作家出版社出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