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合浦县境内汉墓进行近年来最大规模抢救性挖掘,共发掘10座汉代、三国古墓,小孩墓、古墓柱洞、金色谷壳、建立古墓划分标尺和发掘6号汉墓成为这次考古发掘五个重大收获。 在合浦县廉州镇罗屋村,一座南北朝向,长2米、宽52厘米、内长1.77米、内宽28厘米、高30厘米的小孩墓,让文物工作队兴奋不已。墓葬很完整,有前后室,还有一小节墓道。考古专家熊昭明副研究馆员说,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通过科学挖掘发现的小孩墓。小孩的厚葬,说明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相当高。 在一座成人墓葬,专家发现了10个柱洞,基本对称地分布在墓室东西两侧,口径15-55厘米,深度5-25厘米之间。这也是岭南首次发现。 在县城西北部风门岭,考古人员发掘4座汉墓,第一个是个夫妻合葬墓,先打开的女墓室整体很完好,所有随葬品摆放很整齐,只蒙上一层薄薄的尘土,墓顶没有塌下来,这在合浦古墓发掘中十分罕见。谷仓与陶井、陶灶是汉墓中常见的陪葬物,但见女墓室陪葬物陶仓里的稻谷,黄澄澄的新鲜如初。在一个香炉内,文物工作者还发现了碳化的香料,它的原产地为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一带,这印证了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 合浦汉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当地发掘的400多座古墓中,出土了上万件文物,遗憾的是没有把东汉和三国的文物系统地区分开来。通过这次发掘,有希望把东汉和三国墓的划分建立一个标尺。熊昭明告诉记者,三国墓的墓砖比东汉的大,墓道比较短,不及墓葬的开口。后室的前面部分两侧有砖柱。从随葬品来看,三国已没有东汉的厚葬之风,简约之风逐步盛行,铜器越来越简单,而陶器则越来越精致,比东汉高一个档次。 在风门岭发掘一座大型木椁墓(即土坑墓),墓长7米,宽4.6米,深7米,这是32年来合浦古墓发掘中最大型的一座。尽管一侧因挖掘受了一点损坏,但整体还较完好。其做法相当讲究,做工精致,应该是很高级别官吏的:墓壁很直,每25厘米夯一层,夯窝非常清晰,防潮措施很严密。墓道和墓室之间有一个沙槽,沙槽下面是一层白膏泥。距墓室开口1.9米的深度有一个陶罐,应是东汉早期的文物。这种形式的墓葬在东汉早期的中原已经消失,而在南方还存在。考古专家将这座汉墓编号为6号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