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诚 《菜根谭》:“毋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勿私小惠而伤大体,勿借公论而快私情。”不要因多人怀疑,而放弃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随便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而废弃了别人的意见;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利益而损伤了大局的整体利益;不要假借大众的舆论而满足私人的感情。 正确做事,维护大局(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应该既有主见又广纳善言,既顾全大局又不借公泄私,如此才能正确做事,维护大局。 勿因群疑而阻独见。真理有时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理并不因为哪边人多或者哪边人少,就选择站在哪边。它是不偏不倚的。 参与决策人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当你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时候,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众人的质疑,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见解呢?《商君书·更法》:“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会与多数人商榷的。《淮南子·人间训》说:“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如果上万个人来调整乐钟,就不可能合音律,假若有懂行的专家,只需一个人调整就够了。 勿因群疑而阻独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坚持己见是因为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但是如果只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轻易废弃别人的忠言,又怎能不遭受失败呢?很多时候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才能了解、思考得全面深刻,不集思广益是无法做到的。闭目塞听不行,偏听偏信也不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尧帝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工、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受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得好啊!” 勿私小惠而伤大体。凡事不从大局的道理考虑,做事也不惜损害大局利益,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实际上没有整体观、大局观,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结果是,自身往往也难逃厄运。 勿私小惠而伤大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大臣伍子胥的辅佐下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前往吴国服侍夫差。但勾践并没有忘记复仇,他听从大夫文种的建议,派人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伯嚭向夫差进言,放勾践回国,并想尽办法诋毁伍子胥。最后,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吴国大权落在伯嚭手中,勾践更经常地贿赂他,伯嚭误国导致民怨四起。越王勾践则乘机伐吴,一举攻克吴郡。夫差求和不成,深感愧对伍子胥,蒙面自杀,吴国遂亡,而伯嚭也被勾践诛杀。 勿借公论而快私情。公器一旦掌握在小人手里,小人就会公器私用,如借着公论的名义陷害忠臣,祸害百姓,只为了谋求私欲、发泄私愤,贪图一己之快,结果对国家和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勿借公论而快私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朝奸臣卢杞任宰相以后,嫉妒贤能,经常暗中陷害,想借此长久掌握大权。杨炎因卢杞丑陋无识而与他共处相位,心里不高兴,结果被卢杞诬陷,贬逐到崖州。卢杞憎恶颜真卿的正直言论,令他奉命出使叛军,让其最终死于贼手。汾州刺史刘暹为人刚直愤恨邪恶,曾连续掌管数州,廉使都很怕他。卢杞担心刘暹任御史大夫,阻挠自己的意见,赶忙推荐于颀为御史大夫,因为于颀温顺谄媚容易控制。 他还陷害了崔宁、严郢、杜佑等人。卢杞在宰相位置上坐了四年,为保住地位每天不是陷害这个,就是陷害那个,同时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如此费尽心思,泾原兵变后他还是被贬,死于途中,借公泄私终究没有获得好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