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中华道学百问丨道教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腾讯道学 李信军 参加讨论

    文/李信军
    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汉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经》时,曾云:“摄者,养也”。道教历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关于道教重生、乐生、养生长寿的思想,历代经典中均有记载及阐释。如《黄帝内经·素问》以黄帝向歧伯问道的形式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道教重生、乐生、养生长寿。(资料图)
    歧伯回答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通过黄帝向歧伯问道得知,今时之人皆为恶生死之苦,爱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而轻道德之行。喜色味为得志,鄙恬素为穷辱。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纵易染之情,丧今生之道。故《妙真经》感叹“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也。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资料图)
    人为什么往往到了快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生命?犯了罪定了刑才想到去行善积德而悔过自新呢!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才想着如何去避免它,这不是很愚笨吗?故《仙真经》告诫说:“贤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病也。”
    这一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养生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在养生的具体操作及理论功法上,古人认为养生之所贵者,莫过于养性,而养性又重在养精,因为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则神合,神合则阴阳调和。故“精、气、神”为养生保健、长寿的核心。如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则能清晰地揭示出延年益寿的奥秘。
    
    顺阴阳、节饮食、适寒温。(资料图)
    中医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形神兼养三方面。天人一体观,是指人类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寒热温凉,主动调整自我等;阴阳失调是身体致病的主因,提出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措施,以维持身心阴阳的平衡;形神兼养就是通过运动以锻炼形体,通过静养以调摄情志生活等。
    道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指治未发之病,要求通过自我调整,顺阴阳、节饮食、适寒温,以期修复、提高自身身体机能。所谓的摄生有法,养生有道,才能颐养天年,也才能达到《道德经》所说的“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编辑:景卿)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