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信军 “食疗”学,就是通过运用五谷杂粮、果蔬、鸟兽等,经过一定的配伍、泡熬,制作而成的诸如汤、粥、主副食等,使之成为有针对性治疗疾病的一种饮食方法。 唐代著名道士、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曾专门设有《食治》、《道林养生》、《退居饮食》、《养老食疗》等专篇,收载有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类食物,共计154种,并利用医药学观点对日常食物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使“食疗”成为专门的学科。宋代《太平圣惠方》在道士的直接参与编撰下,也对28种疾病进行了食疗学研究,并阐释了具体的方法及经验。 “食疗”养生标志着中医学与饮食文化的紧密结合。(资料图)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和总结,并用十分精练、生动的语言进行了全面性的概括,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精深的养生谚语。诸如: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心血气不足,桂圆煨米粥;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大蒜不值钱,能防脑膜炎;红枣芹菜根,能降胆固醇;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韭根韭叶,散瘀活血;羊肉补气血,肺虚最相宜;一天吃三枣,终生不显老…… “食疗”养生,是道教众多养生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简便且非常有效的治病疗疾学科。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与饮食文化的紧密结合,更彰显出饮食养生在预防疾病乃至恢复健康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编辑:景卿)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