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荆轲刺秦:壮士还是莽夫?

http://www.newdu.com 2018-03-19 凤凰网综合 山崎正 参加讨论

    荆轲在司马迁眼中是个壮士,在《刺客列传》诸刺客中笔墨最多,司马迁对其是欣赏的;在司马光眼中,他却是个只图报私恩,不讲国家大义的愚蠢之徒。孰是孰非,读者诸君如何看待?此外,鲁勾践这个小人物何以能留名青史,《〈史记〉人物四十五讲》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本书关乎帝王将相、巾帼枭雄、白衣卿士、草莽英雄、乱臣贼子、游侠刺客、隐士高人、良史循吏、奸人宵小、贩夫走卒等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与选择。
    
    荆轲刺秦王的动机
    笔者总有一个疑问,高渐离暂且不提,荆轲这样的人物赌上性命要刺杀秦王政,这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从前后发生的事情推测,可以认为荆轲有四个目的: 第一是接受了太子丹委托而为之;第二是田光以死推荐;第三是不忍坐视暴虐的秦国一个又一个地灭掉诸侯;第四是秦王政是一个残忍暴虐的统治者,民众陷于重税和劳役之苦,荆轲立志要将民众从生灵涂炭中解救出来。
    从第一个目的即接受太子丹的委托来看,有好几处让人费解。例如,太子丹提醒田光不要泄露机密大事,驱使田光走上死路;还有急着催促荆轲行动,使之放弃等候远处赶来帮忙的朋友;等等。就荆轲亲眼所见,已经证明太子丹是一个不足以信赖的人。《季布栾布列传》中提到的“季布一诺”虽然时代稍有不同,但在信奉侠义的游侠世界,通常是一旦信任对方委托其办事,此后便不再说三道四,这是常理,因此荆轲对太子也许萌生了甚至是轻蔑的看法。行刺失败当然是被杀,但在抱着必死的信念,即便行刺成功也不想生还的情况下,对委托人的负面评价会使行刺者无法安心地死去,这应该是很痛苦的事。可见,荆轲最初是拗不过太子丹的盛情才接受托付的。但一般认为,荆轲刺杀秦王政的理由并不是受太子丹之托。
    第二个目的,是源于田光的推荐,这是站得住脚的。特别是田光不但信任并推荐自己,甚至还自刎,以死来激励自己。单凭这点就值得为田光去献身。而且,如果以一己之力打败强大的秦国,将民众从统治者的魔爪中解救出来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值得为成就大业去死的充分理由。荆轲既喜好击剑又喜好读书,所以他会清楚地分析当时的形势,要阻止秦军东进,暗杀秦王政是最便捷的方式,荆轲考虑到这点,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战国末期的读书人,有经世济民的观念是很正常的。荆轲好像不是高谈阔论的人,但就如日本幕府晚期的志士之间经常谈论的那样,当时的荆轲大概也会在街头巷尾借着酒兴慷慨陈词,对如何拯救百万苍生的话题,略微发一番议论吧。
    那么支配荆轲行为的动机果真就是上述分析的那样吗?如果并未全部解释清楚的话,那又是什么呢?联想到荆轲爱看书,笔者猜测荆轲是否想要名垂青史呢?在《刺客列传》中并没有直接提到相关记载,然而从推断来看,荆轲作为非王族豪门出身的一介布衣,要留名后世的话,刺杀秦王是他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在当时的侠义世界里,已然承诺必定全力以赴,这是理应如此的信条。如果荆轲的目的是为了名垂青史,那么也许就偏离了侠义的理念。《刺客列传》中,除了荆轲外,还写了曹沫、专诸、豫让和聂政。从这四个人的记载看,能够直接认定是出于留名青史而接受行刺任务的,一个也没有。聂政行刺时,既不去了解委托行刺的雇主名字,也不让人辨认出自己,为此把自己的脸破相。假设荆轲有意在历史上留名,那么他是想要仅凭一己之力抢先立下功名。这不是谁都能够做的事情,基于这样的理由,笔者真心佩服高渐离和荆轲的壮举。
    荆轲与鲁勾践的较量
    将荆轲与鲁勾践的关系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来观察的话,则是一出很有趣的情景。鲁勾践对着荆轲一声吼叫,荆轲仅仅是悻悻然离开,所以他认为荆轲没什么了不起,是个胆小鬼。按照社会上一般的常识,这样的评价并无不当。然而,这个胆小鬼却去刺杀秦王政。世上的侠义之士多的是,但这项需要冷静、沉着和勇气的任务不是谁都能胜任的。秦舞阳是一个豪杰,年轻时即使杀了人,也没人敢去抓他。因为他有勇气,所以被太子丹看中,被选作荆轲的副手。可在秦王的宫殿上,秦舞阳却胆怯畏缩,面色异样,身体止不住发抖。在众人面前显摆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一旦害怕起来则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性。因此,当听到荆轲行刺失败被杀时,鲁勾践当然非常吃惊。他生自己的气,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他会想象到,对着荆轲大声说话来争胜负时,荆轲向他露出轻蔑的眼神,好像在说:“没什么了不起,这人不值得交朋友。”
    鲁勾践是怎样一个人呢?在《史记》中,除了《刺客列传》外,均无记载。假设他是一位侠客,那么在荆轲行刺失败后,他会因为曾与荆轲争吵过而在朋友中夸耀,还是会因为没有与荆轲以诚相处而无脸面见人呢?不管我们作如何丰富的想象,还是难以断定。从荆轲这样的大人物来看,可以认为即使被怠慢,也不会觉得丢脸的,但谁又知道实际是怎样的呢?
    在荆轲眼里,只要不是天下大事,就不屑与人争执。他一心与之交往的大概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吧。从这点上说,荆轲遇到高渐离是非常幸运的。荆轲与高渐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在易水分别之前,一般的看法是,他们不会事先约定,如果荆轲行刺失败,高渐离接着行刺;但荆轲确信,自己行刺失败的话,高渐离一定会继承他的意愿挺身而出。鲁勾践有被司马迁用作道具,以衬托荆轲为人的嫌疑。但是,如果鲁勾践不直爽地承认自己缺乏识人慧眼,那么也就不会名垂青史了吧!总而言之,鲁勾践这个角色,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司马光评荆轲
    宋代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对燕国的太子丹和荆轲有如下评价。
    燕国太子丹出于一时激愤,招惹似虎狼般凶狠的秦国;而其轻率的想法和粗疏的计划招致怨恨和祸害,断了祖先的香火,导致了国家迅速灭亡。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有人认为太子丹是一位杰出人物,但这确实是错误的看法。总而言之,太子丹的行为不考虑久远的将来,也缺乏侠义的内涵,倒有点类似楚国的白公胜(为报父仇而冲动之下殃及叔父。见《左传·哀公十六年》)这样的人物。荆轲只是因为自己受到厚重的礼遇,出于个人的报恩义举而已。他没有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命运,仅仅挥舞着一把短小的匕首,就自以为可以使燕国强大并削弱秦国,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
    人物评论是很难做到鞭辟入里的。读到这样的评论之后,在这之前所作的阐述很可能需要再作审视。但是,冷静地思考一下,出现各种各样的评论也属正常。这里所引用的可以认为是后世对太子丹和荆轲的一种有分量的评论。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宋代的大学问家,他作为保守派,对得到神宗(1068—1085在位)信任的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在赋闲居家期间,他埋头撰写了《资治通鉴》,后来在哲宗(1086—1100在位)时出任宰相。司马光对于太子丹和荆轲的评论,有些地方是与事实有出入的。这些评论当然与司马光的生活态度和政治信念有关。
    关于上面提到的白公胜,在第二十四讲《苦胆励志》中有说明。
    摘自《史记人物四十五讲》之《第八讲易水壮士》
    
    【日】山崎正著许云鹰译 2018年1月
    本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精心刻画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50多个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个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或简叙其事,或仅记其言,笔墨虽少,亦得其神。走出成王败寇的历史惯性,立足人文关怀,剖析人性隐幽,构筑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记》人物画廊,演绎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哀歌。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