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方舟 说到养生,当代人往往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保健的小技巧,譬如用艾叶泡脚、按摩涌泉穴、敲胆经等等。但是问他们这些操作方法,具体保养的是什么内容,往往许多人答不上来。 这实际上也是当代养生的一个误区:我们太过沉迷于“养生之术”而忽略了“养生之道”;我们掌握了很多养生技巧,却不知道这些技巧的目的是什么,人体应该保养的又是什么东西。 所以,许多人看起来很花功夫在养生,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健康,甚至越养生,越容易生病——养生方法也是有讲究的,用的不对路,反倒会损伤健康的。 那么,养生到底是为了保养什么东西呢?《高上玉皇心印妙经》里载:“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可以说“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我们后世的各种保健方法,也都是对这三者进行保养。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资料图) 但很可惜,健康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多喜简厌繁,久而久之就出现我们上面所说的情况:只知道养生技巧,却不知道什么是“精、气、神”,以及这三者各自的保养要点。 关于什么是“精、气、神”,早几年我们曾有一篇文章(《道医告诉你:<高上玉皇心印妙经>里的“上药三品”究竟是什么东东》腾讯道学栏目,2016年7月7日)已详细谈到,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参阅。 至于精、气、神各自有何特点、应该如何保养、保养到什么程度,明代养生著作《养生三要》里论述颇为到位,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今天我们就以这本书为底板,结合当代社会特点,来跟大家聊聊相关养生要领。 精 关于“精”的保养,《养生三要》开篇首先讲了精的生理特点:“盖人未交感,精函于血中,为由形状,交感之后,欲火动极,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而变为精以泄露焉。” 这是说精血同源,两者相互化生而成,且精又与生殖方面相关。人之生育,有赖于肾中精气充足。同时它指出,精是一身之根本,是神、气的物质基础:“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覆渊,方为婴孩也。” 然自此精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籍饮食滋生精血(资料图) 在精的消耗与补给方面,书中认为“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生子,然自此精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籍饮食滋生精血”,即精之消耗,主要在于生育方面,而精之过耗,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纵欲。 精之填补,主要来源于后天饮食精微,但是“所生有限,所耗无穷”,因此精少再虚耗,使得“五衰尽见,百脉俱枯”。基于此,《养生三要》认为,养生务必要“实其精”。 至于具体方法,书中提出五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所谓寡欲,自然是指房事不可过度。此点在当代较为开放的社会更有意义。年轻人相火旺盛,欲望萌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一些情色信息的引诱,很容易出现纵欲过度的情况,这点务必留意。 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不同房甚至同房不射精,即不会有耗精的情况存在。对此书中特别指出“肾动则精血随之而流,外虽不泻,精已离宫”。从养生角度而言,欲望一起,心火亢奋,肾水已然被耗,精气已经耗损。至于射精与否,只是最后一个表现而已。 因此养生寡欲,不仅仅是同房不可过多,还要安宁心神,避免性欲频频。当然寡欲也不是禁欲,精气充盈之时,适度交接施泄有益身心健康;但精气未满,频频施泄,则会让身子始终处于一个亏虚状态,这是需要避免的。 再说节劳。如上所述,精血相互化生,故不仅要寡欲以减少精气的直接损耗,也要减少对血的消耗。所谓“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 人生诸事,过劳则都耗气血,且由于多数没有一个明显的生病、出血的表现,故皆为暗暗损耗,为人所不知。这种状态古人称之为“漏”,不声不响,滴滴答答,但日久消耗极大。性欲妄动则精暗漏,过思过劳则血暗漏。 此理如同当代手机后台程序太多,流量莫名其妙就用完了,因此养精首要要点,即是尽可能简单生活,寡欲节劳,减少这些“后台程序”。 酒为湿热之物,最易动肝火、壮心气,使人亢奋,故也当少饮(资料图) 除此以外,聚精还要息怒、戒酒。怒则动肝气,肝主风木,心主君火,怒则风木生君火,扰动不宁;肝主疏泄,肾主闭藏,怒则肝气冲动,闭藏不得,因此还当息怒,以免伤身。 酒为湿热之物,最易动肝火、壮心气,使人亢奋,故也当少饮。暴怒好酒者,往往寿命不长,即此理也。 精气虚弱的人多想要进食些滋补之品,但进补不当反易造成新的问题。当代人经济条件宽裕,许多人没事就买些鹿茸、虫草进补,结果不仅气血没上来,反倒出现许多囊肿、肌瘤以及三高问题。 须知,此类物品,气味厚重滋腻,不易吸收,虽然营养价值丰富,却不一定能化生为人体精血。《养生三要》对此也有论述:“盖丰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不论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股冲和恬淡之气,益人肠胃”。 世间之物,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养精(资料图) 因而该书主张“世间之物,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养精。又凡煮粥饭而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其认为五谷最能养人,而其中米油更是有益健康,此说符合临床事实,尤其在消化吸收能力偏弱的人调补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值得参考。 气 对于养气,《养生三要》同样先从生理状态入手。人身之气,有先天,有后天。所谓“人的天地之气以生,必有一段元气亭毒于受胎之先,道家谓之先天祖气是也”。 亭者,养育之意;毒者,熟之通假。故先天之气在成胎之前即存,人依此气生长成婴孩。出生之后,靠饮食呼吸获得后天之气而茁壮成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即生命,因此作者认为,“养气之学,不可不讲,孟子蹶趋动心之说,所宜细玩”。 那么,气应该养到什么样才算是到位呢?书中指出“人身之气,各有部分……位各有定,不可相乱,乱则贼,大则癫狂废绝,小则虚实相陵,虚则痒,实则痛,疾病之生,皆由于此。” 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资料图) 养气,要养到“气得其位,安静充盈”。具体而言,就是“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柔、顺、定、聚四个字是《养生三要》首先提出的,其中柔字尤其值得玩味。 世人多以为,气当强盛刚猛,才能抵抗外邪侵袭,才能做胜任更多的工作。但实际上,人之死亡,无不源于阴阳离决。强盛刚猛者,其气多躁动不宁。躁动则阳气外浮,内里暗暗亏耗,久之则阴不涵阳,阳气独亢而暴死。 我们临床上也看到许多这样的案例,很多性格外向,做事雷厉风行的男女强人,他们的脉象往往弦硬有力,但是重按则空虚。他们看起来很健康,说话声音很大。可是到了中老年时期,则多容易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的甚至会突发脑溢血,轻者也经常会有眩晕、失眠的情况,即是此理。 因此养气当使气柔,气柔则各安其位,气机顺达而气聚不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气柔不是气虚,人还是应该适当锻炼,保持健康,气柔是在健康的基础上,少作少闹、平和情志而得,切不可把柔养成虚了。 气柔则各安其位,气机顺达而气聚不散(资料图) 养气之法,《养生三要》中附有两法。一是生活习惯的培养“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种种施为,须端详而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行之久,自有圣贤前辈气象。” 我们上面提到了一个“漏”的概念,人之气漏,多于说话太多太过大声,行走过快事务过多。这些琐事每次看不出什么消耗,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实际上他们总量加在一起,长期累积下来,是很耗气的。因此于生活起居行走坐卧之中,保持和缓,不扰其气,确是养生要诀。 此外,养气还可学习调息。虽说应当在生活中保持气机平顺,但一天工作生活,自然有松有紧,要时时气机平顺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此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固定时间,调息静坐,使杂乱之气归于平和,也有功效。 书中所载调息之法如下:“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中出,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渐增,数至久可至千。” 慢慢练习此法,可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减缓心肺负担从而利于健康。但需注意,闭气不可勉强、不可急迫、不可苛求时长,顺其自然,慢慢进步。 神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精气神三者之中,神最为虚无缥缈,但神又是生命活动的点睛之笔。没有神,再有精气,也是残躯败体。 没有神,再有精气,也是残躯败体(资料图) 因此,养生除了养精气,更要养神。三者互为一体,精气不足则神弱,神动荡不宁则精气耗散。养神,一方面先要养好精气。目前许多养生爱好者存在一个误区,即饮食、运动不足,而终日打坐。 他们希望通过打坐来宁心静神。但要知道,饮食运动不足,则气血化生乏力,再怎么静坐,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故适度运动、饮食调补,是为基础。 养神的另一个注意点在于,“培养养神的意识”。这话虽然看着挺虚,但却是一句大实话。现在大家都有健康意识,会注意去锻炼形体,进食一些滋补品,但是所有养生行为,都偏于对形体的调整,而忽略对精神方面的调养。 人们会去健身房,会去按摩馆,但是当心理状态不佳、情绪不良时,往往只会压抑,而缺乏合适的调整方法。用句大白话说,我们会去发掘自身的“high点”,却不曾去寻找自己的“静点”。 不巧的是,现代社会压力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我们太需要让自己平心静气下来,却在这方面不知所措。因此,特地培养自己的“养神意识”,关注心理健康,学会正确、理性、细致面对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压抑,是养神的第一步。 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亡其根矣(资料图) 故而《养生三要》中说“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亡其根矣。”至于具体养神之法,书中认为以“存神”为主:静坐之时,即将意念集中在一个地方(如某个特定穴位),慢慢使杂念减少,心神凝聚,平静安宁,以养精神。 穴位的选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眉间、上颚、心中、肚脐上下、下丹田、命门穴、泥丸宫等处,分别有清心火、沟通任督、养神摄念、固肾敛精之功。 但是,静坐导引,毕竟有气功成分在内,若心思不宁或性急冒进者,自行操作不当,反易生病。因此我们主张不如采用“观呼吸”法,按照“养气”部分所说的呼吸法。 在呼吸的时候,似有似无地把意念集中在肚脐,默数呼吸次数。呼吸轻柔,似有似无,意念也要若守若离,不用苛求一念不生,做到“绵绵若存”的状态,如此虽没有导气搬运周天的作用,但慢慢也能让心神平静下来。 绵绵若存(资料图) 练习之时,建议每日选择固定时间,可以是晚上诸事结束之后、就寝之前练习,固定时间有助于养成习惯。等养成习惯之后,每日睡前可以让自己的心绪平复下来,让自己的内心彻底放松,则可释放压力、清空身心,对健康是大有益处。 总之,一切养生方法,无不是为了养精、气、神这三者。而精当聚而不散,气当和顺充盈,神当安定灵光。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待当今流行的养生方法,则有提纲挈领、豁然开朗之感。合适的不妨取用,不需要的不必盲从,总以守住此人生三宝为要。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吕方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