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读经明义丨《孝经》是如何影响汉代政治的?

http://www.newdu.com 2018-03-31 腾讯儒学 林觉 参加讨论

    文/林觉
    中国自汉代确立了以儒学治天下的政治文化之后,儒学经典中的很多观念、价值、主张就不再是纸面上空谈的理论设想,而是逐渐渗入了历史的进程,真切地影响了现实的古代政治。“以孝治天下”就是这样的典型,它原本只是记载在《孝经》中的理念,在孔子的追溯中,“孝治天下”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上古传说中的圣王已经实行了的治理模式。但毕竟上古圣王太过遥远,他们究竟有没有实现过“孝治天下”,其实是一个难以求证的问题。
    
    孝治天下(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经典中“孝治天下”的理念被汉代的皇帝们吸收采纳,由此逐渐发展出了真正的“孝治天下”实践。那么,“孝”是如何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呢?
    东汉末年的一位儒学名臣荀爽,在写给汉桓帝的对策中说:“我听我的老师说:‘汉朝的德运是火德,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火是从木当中产生的,是木之子;夏季是火之位,而木到了夏季就会繁盛,因此,以火德为德运的汉朝所尊奉的德性应该是孝。’所以汉朝的制度使天下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
    
    独尊儒术(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朝的德运是火德,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和阴阳五行相关的王朝命运理论。根据荀爽所说,火作为木之子,对于木的滋养和繁盛,正象征着儿子对父亲的孝。可以看到,“孝”在东汉末年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朝代精神。不仅如此,荀爽还透露出汉朝对于《孝经》教育的重视,以及在政治人才的选拔中对“孝”的重视。
    汉朝对《孝经》教育的重视,贯穿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代。早在西汉文帝时期,就曾经在国家官方学校中设立《孝经》博士。这个“博士”不同于今天作为学位的博士,而是一种官职的名称,指的是精通某一部经典之学的硕儒,他们供职于国家最高学府,一方面传道授业,一方面也为国家政策提供必要的咨询。在官方学校设立《孝经》博士,意味着国家有意识地培养精通《孝经》的年轻人才。到了西汉平帝时期,开始在基层地方学校设置《孝经》讲师,进一步将《孝经》教育推广到地方。到了东汉,连宫廷禁军都被要求诵读学习《孝经》,而且,初入学不久的幼童,也都开始阅读《孝经》篇章。《孝经》的学习,蔚然成风。
    
    品格清正(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此外,汉武帝还开始推行一种与“孝”密切相关的人才选拔制度:举孝廉,由地方郡国推举出当地孝行出众和品格清正之人,选拔进入中央政府的郎署,郎署是一个类似于一个官员储备库的机构,在这些孝廉熟悉了国家行政事物之后,经过考核,可升任尚书、侍中,或者外迁为地方官员。这正是因为制度的设计者接受了《孝经》的观念:一个在家孝顺父母的人,必然是一个德性出众的人,而德性出众是一个好的治理者的必备素质。
    
    敬重之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于《孝经》教育的普及,汉代还出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孝经》来判断是非的例子。西汉时期有一个名臣叫韩延寿,有一次,他外出办事,要上车的时候,有一个骑吏迟到了。韩延寿很不高兴,打算给他治罪,等到韩延寿办完事回到府衙的时候,一个看门的小卒拦住了他,说:“《孝经》里面说:‘用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尊敬的心是相同的。侍奉母亲采取亲爱之心,侍奉国君采取敬重之心,只有对待父亲是亲爱与敬重兼而有之的。’您今天一早就驾好了车,却迟迟没有出门,当时,骑吏的父亲恰好到府门口,又不敢进来,骑吏听说了,就跑出去谒见父亲,这个时候您正好登车。这名骑吏因为尊敬父亲而被罚,不是有伤教化吗?”韩延寿听罢,非常惭愧,急忙取消了对骑吏处罚。
    一名不起眼的门吏都能够依据《孝经》来判断是非曲直,汉代“孝治”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