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读经明义丨《孝经》真的赞成“移孝作忠”的做法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4-03 腾讯儒学 林觉 参加讨论

    文/林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移孝作忠”似乎是古代儒家“孝”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字面上看,“移孝作忠”就是要人把对待父母的孝心转变为对待君主的忠心,像孝顺自己父亲一样效忠于自己的君主。在历史上,“移孝作忠”的观念曾经屡次被帝王用来劝勉臣民效忠自己的统治,而到了近现代的反传统思潮中,这个观念就遭到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它是封建统治对人的奴役和钳制。
    
    移孝作忠(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追根溯源,“移孝作忠”的说法出自《孝经▪广扬名》中的一句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古代的典籍是没有标点的,要理解一段文字,阅读者必须首先对这段文字做出意群的划分。对这句话比较常见的解释来自于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曾经写过一本专门解释《孝经》的书叫《孝经注疏》,这本书对后人理解《孝经》影响很大。在这本书中,他给出的解释是:“以孝事君则忠。”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像孝顺父亲一样地对待他的君主,这就是忠诚。按照这个理解,唐玄宗对这句话的读法就是“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历史上很多人都接受了这个解释。
    
    君臣以义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是,按照儒家的理解,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有很大不同。由于父子之间存在着真实的血缘联接,子才会自然而然地对父产生“孝”的情感。也正是因为父子血缘客观存在,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子关系都是无从斩断的,一个人做了父亲,他将终生是自己孩子的父亲。但君和臣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后天缔结的。“君臣以义合”,臣只有接受了君的征召,才会为他效命,如果君臣相处不愉快,就可以解除这种关系。那么,君有什么资格要求臣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自己呢?
    
    必读之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早在汉代,《孝经》早已经有非常多人在学习和讨论了,可是,为什么一本作于唐代的《孝经注疏》能够在后来的历史上获得极大影响呢?这和作者的帝王身份有关。唐玄宗完成了这部书之后,下令颁行天下,并要求成为国家最高学府中的必读之书。渐渐地,历史上更早时期解释《孝经》的著作,就少有人读了,最后竟然失传。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从敦煌出土的一批《孝经》的古代注解之作,对“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句话,唐代以前的注经者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欲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故言可移于君。”意思是说,如果君主想要找到对忠心的大臣,那他一定要去那些孝子之家寻访,因为这些孝子是可以请来辅佐君主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自己的父亲,就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忠的品质,因为忠和孝共同的一个前提都是“敬”,因此,虽然这名孝子还没有出仕,君主也能判断,在他出仕之后会是个很好的官员。
    
    亲孝故忠(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这句话的读法就应该是“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因此,《孝经》并不是要人把君主当父亲一般对待侍奉,而是认为,一个在家品性良好的人,参与到政治中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好比今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在校成绩,并不是因为日后的工作需要经常考试,而是因为在校成绩反映出此人的做事态度,一个成绩优秀的人,也应该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这样一来,“移孝作忠”的意思就发生了彻底逆转:这句话不是面对臣民说的,而是面对君主说的。它告诉君主应该如何选拔合适的臣属。选择孝子担任官职,并不是期待孝子会像对待父亲一般对待君主——事实上,一个头脑清醒的孝子也不会这样做,他必然能分清父子和君臣关系的不同——而是因为一个能够很好处理父子关系的人,必然是一个心存敬意的人,而这份敬意将有助于他忠于自己的职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