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游坟 射柳 打秋千 清明节俗知多少

http://www.newdu.com 2018-04-08 澎湃新闻网 杨原 参加讨论

    
    近几年每逢清明节,网络上的年轻人常爱说:“清明节我去看你。”大意就是清明节的习俗是去祭扫先人,以此相互打趣。甚至连一些媒体也都在节目中不知所措,清明假期,在节目里是不是该问大家过节好呢?其实,清明祭扫先人,是自古的旧制,但在艳阳高照的春光里,也是人们结伴游乐的好时节,踏青赏景吃美食,不亦乐乎,早在唐朝就有诗人杜牧留下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就北京而言,从历史来看,清明之日也是人们游乐的时间,在各朝笔记文献的记载中,“玩儿”的项目还真不少。
    中国人重祖先,有几个重要的日子都会先想到先人,按照古代的祭礼:清明祭于墓,七月中旬祭于墓,十月初一祭于家,或祭于墓,冬至,岁暮忌日,俱祭于家。与十月和冬至时不同,清明时节天气正好,祭祀先人自然不能忘了,但祭拜与踏青也要结合在一起,所以过去也有个词,叫游坟。旧时的坟地和现在不同,并不是集中在几处大型公墓当中,除了大家贵族,老百姓家的坟地都是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城外的郊野,说是坟地,不过几个坟包,田园野景却也幽然。祭扫已毕,回程的路上,或顺路,或绕道,也要找处名胜看一看新芽初发的春景。此外,北京还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有很多外埠来此做官经商的人,他们的祖坟并不在京中,便趁春色出游郊外,一方面可以感怀,一方面也是假此享受岁初的新绿。明代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里就说:
    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
    可见这样的风俗,起码自明代已经有了,而且越来越时兴,成为人们岁时的一种游乐。踏青之地一般选在郊外,过去多集中于高梁桥附近。高梁桥在西直门外,在当时属于西郊,每到农历三月,就会“桃柳当候,岸草遍矣”,远处青山,近处绿水,两岸桃花盛开,绿柳抚岸,脑补一下这样的美景,自然是当时离城最近的名胜,太适合人们踏青了。据说当时的人,无论贵贱,都会纷沓而至,还有很多文人为此留下诗句。比如:
    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
    宴乐昔时修禊地,高梁桥畔甲西郊。傍溪门启疎钟徹,夹岸莺啼碧柳交。
    出来踏青,好多人还要带上美食美酒,寻得一片风景,一边观赏春色,一边享受野餐,除了这些,自然还要有一些郊游的玩意儿。
    射柳,便是清明踏青时的一样玩意儿。所谓射柳,就是将发了新芽的柳枝剪下,插在鬓间,我们现在还经常能在踏青的时候,看到一些人会把柳条折下,编成环状,戴在头上。这个风俗之所以叫射柳,早年间还跟射箭有关。《四库全书》中有一本书叫《识小编》,由清代的董丰垣撰写,书里记载了射柳的渊源。元代,每当清明和端阳的时候,蒙古人把鸽子封在葫芦里,挂于柳梢,弯弓搭箭,把葫芦射开,鸽子就从葫芦里飞出,根据鸽子飞出的高低比赛胜负。到了明代,永乐皇帝把国都迁到了北京,皇宫中承袭了蒙古的这一旧制,但是汉人不尚武功,把射柳渐渐改成了剪柳之戏。
    宫廷里的游戏传播到民间,经年累月,渐入人心,游人们在踏青时,尤其是小男妇女,都会鬓插杨柳,以示春色,所谓“晴日清明暖,长河柳色匀。斗娥妆已换,插鬓绿娣新”。到了晚明,还发展出来了清明戴柳,夏至戴蓖麻子叶,立秋戴楸叶等相关民俗。其他两项今已不见,但清明戴柳却一直非常风行。到了清代,居然衍生出了“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这样的民谚,跟来世轮回变人变狗都联系上了,虽然没溜儿,近乎小孩语,但可见老百姓对这一风俗的喜爱和重视。
    还有一种玩意儿,在清明时也颇为流行,不过多为年轻女子和儿童所喜爱,这就是打秋千。秋千这一运动非常古老,何时源起已经不可考,却是普及性很强的项目,各种小说笔记中关于它的描写也很多。比如《聊斋志异》中《西湖主》一篇中曾有对打秋千的桥段,说主人公陈弼教在西湖主的花园里偷偷地看到龙女在秋千上戏耍,原文道:
    公主舒皓腕,蹑利展,轻如飞燕,蹴入云宵。已而扶下。群曰:“公主真仙人也!”嘻笑而去。
    龙女本为地仙,乘秋千荡在空中,又兼之技艺高超,自有仙人之态。在古人的眼中,这项游戏也确似半人半仙。《析津志》里就曾称赞它为“半仙之戏”,从这个称呼来看,能与神仙搭上关系,也可以看出大家对秋千还是非常喜爱的。
    北京清明时节流行打秋千,要远追到一千多年前的辽代。据说辽代的契丹人最重视清明,皇宫里张灯结彩、锦衣玉食自不必提,但最重要的是要打秋千。宫人们要穿上特殊的秋千服,所谓“金绣衣襦,香囊结带”,而且打秋千并非个人表演赛,是在几个秋千架上,双双对蹴。清明打秋千也并非皇家特有,民间也非常风行,史书上说“其乐不减于宫阙”,并认为这项运动可以除灾求福。
    春光明媚,万物萌发,正是“玩儿”的好时候。清明寒食,虽有祭祀先人的重要意义,但是并不需要哀号一片。向先人致意,同时也要娱乐自己。从古代的习俗来看,北京人把这种玩的精神贯彻的最好,在礼乐之下,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欢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