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看《纽约客》记者眼中的当今中国 ——读《寻路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中国文学网 陈增爵 参加讨论

    《寻路中国》叙述的,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对当今中国的观察。这是他用西方人的文化眼光,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现状的一番打量,聚集着他在中国长达七年时日的耳闻目睹,其中不乏好奇的猜测和估摸,其感触和思索又蕴含新闻记者职业的敏锐。读这本书,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境,颇生几分感慨。因为它怂恿、鼓动着西方文化,肆无忌惮地撞击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态。从而,给予国人一个独特的视角,思考、回味我们身边变化着的生活。这本书的副题是“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章节的内容就是彼得·海斯勒驾车巡游中国大陆,从北京出发,纵横于河北、内蒙、山西、甘肃、浙江等地的一个“在路上”的别致版本。在《寻路中国》的卷首,他就从中国考驾照“应知应会”的条文和中国交通地图上标注的地貌,与中国社会、地理实际往往不相吻合的“荒诞”现象,立足于名实相符的原则,进行一连串求“真”的质疑。粗粗读来,如此颇为“斤斤计较”质疑的文字,似乎有“妖魔化”中国的嫌疑。可是读者很快就明白他这只是一番虚张声势,仿佛在玩弄欲扬先抑的手段。因为他行文有若纪实的严谨,对一路上的自然景色、村落民风,和一个个欲搭“便车”者的衣着、神态、容貌乃至手势,描摹生动又不失诙谐。人们读《寻路中国》,就是跟随作者的讲述,知晓他“在路上”陆续邂逅那些个场景组成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曾发生在国人身边的真实生活片断,所以你必然会有似曾相识的几分熟稔,可是在作者基于西方文化眼光的质疑中,那故事似乎又可圈可点,叙述中必然会发散出颇有陌生感的滑稽,乃至黑色幽默的气息。《寻路中国》的可读性就是如此地妙趣横生。作为一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它表现得极其出色。
    其实,《寻路中国》始终是在“质疑”,只不过彼得·海斯勒不时将中国大陆社会现状,与往日的中国进行着苛刻的对照、比较。例如,他对于万里长城遗址的寻访、成吉思汗骑兵战略的总结,是他将上溯秦汉的历史回顾作为参照,这一对照、比较,有若引经据典的悠远考证;他叙述三岔村中农民经商的经历、乡村基层党支部的改选,是他把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作为坐标,这一对照、比较,仿佛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写实记录。相较而言,《寻路中国》“质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后者。所以,文章风格也不时发生变化,纪实的描摹,逐渐被闪烁着政论色彩的词汇所取代,甚至有枯燥数字的引用。然而,严谨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这是作者思维的底线。可以说他不褒扬,亦非贬抑,只在客观纪录他的见闻,当然,如此纪录,必须历经他新闻记者职业思维的过滤。书中,他在“金丽温”高速公路的行脚记录,尤其生动又有思辨的光华。因为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面貌的变化,更为激烈。金华、丽水、温州等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国沿海地区变化的缩影。无论高速公路边竖立的广告牌,生产出口胸罩衬骨的私营工厂,还是一个生活经历曾辗转在与炸药、坦克、银行打交道的开发区官员,和一个冒用姐姐身份证应聘执意打工的十五岁女孩,还有用“简·爱系列”作商标的塑料电气开关和插座盒,以及人造革生产工厂产生的环境污染,如此等等,都在他笔下鲜活生猛,似乎颇有怪诞意味的传奇色彩。
    《寻路中国》的文字,是用西方新闻记者的职业眼光扫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履,无论这脚印歪斜、踉跄,还是逐渐坚实,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行走实录。他在书里写道:“社会主义的老式户口登记制度早已变得十分宽松,人们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过去的岁月使他们变得坚强起来——工人们足智多谋,目的明确,创业者更是无所畏惧。政府的基本政策正是为了释放这种人类力量……”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在改革开放时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他们变得反应敏捷、足智多谋、善于思考。不过,他们也会耐心等待———这是他们所具有的一种古老的品德,跟这个国家一样历史悠久。”
    《寻路中国》并非单纯中国大陆草根生态的记录,字里行间同样融入彼得·海斯勒七年的生活印记,他“质疑”中的对照、比较,不时有着他美国家乡的生活记忆的叠印,糅合了他对人性的情感思绪。例如,他叙述着用穿比基尼的女子,在打工者中招徕观众的乡村杂技艺术团,又不忽略描绘那些演出中同样有打动离乡背井者情感的节目,即便其表演水准比较拙劣;他写下自己访问一个村落,获得村民欢迎与信任后的些许酸楚:“那是我瞥见的最后一线生机———最后的小镇,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有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乡下人特有的诚实与信任,不会随着迁居入城而继续存在。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驾车离开安寺村的时候,我有些伤心。”这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华彩乐章,由此可见一斑。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2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