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人工技能本属“机巧”,扬长避短还需“合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4-17 腾讯道学 牧之 参加讨论

    文/牧之
    当以深度学习原理设计的人工智能机器AlphaGo,以一种近似于屠戮的方式战胜了人类围棋界一个个最顶尖选手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资料图)
    埃隆·马斯克预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史蒂芬·霍金警告说,人工智能可能致使人类文明的终结;《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能机器的普及必然会导致产生一个“无用”阶级……
    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抢占了许多媒体的头条,也成为对此感兴趣的人文社会领域学者们热议的话题。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强势来袭,以“道法自然”为宗旨和追求“天人合一”的道教会有什么看法呢?
    
    人工智能威胁论喧嚣尘上(资料图)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弱人工智能(ANI)。这种人工智能只是用于解决特定的、具体的任务问题而存在。其运行主要依靠数据分析,一般先收录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正立,然后再根据数据做出选择。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AI就属于这种弱人工智能。
    第二阶段是强人工智能(AGI)。这一类可以得到全面的人类能力,除了有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能力,还能够确定目标,甚至有繁殖的能力——它可以制造很多后代,甚至是改进了的、比自己更强的后代。
    第三阶段:超人工智能(ASI)计算和思维能力已经远超人脑。人工智能将打破人脑受到的维度限制。其所观察和思考的内容,人脑已经无法理解,人工智能将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我们必须使“人工智能”不对人类造成危害(资料图)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征服了AI的最低等级,而且已经广泛使用这一类人工智能。而AI变革之路会沿着ANI,到AGI,最后达到ASI的阶段。
    我们可能见到,也可能见不到这样的变革,但是不管怎样,AI变革都会改变一切。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使“人工智能”不对人类造成危害。可惜,对此,我们现在毫无把握,甚至无法预测!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在初级阶段首先是人所创造的“器物”。它的目标就是模仿人,能够像人那样思考、学习和推理。因此,要了解人工智能,就首先认识要人的本质是什么?
    “神识”与自由:道教定义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分
    人之所以不同于万物,按照道教理论来说,是因为人是由精气神所构成的统一体。战国时期的稷下道家学派就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则生,不和则不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资料图)
    在这里,“精”是指精神,“形”是指形体。可见在稷下道家学派看来,人体的产生是精神与形体结合的结果,而人体的本质则是精神与形体的统一。精神与形体相和合,人体就产生;精神与形体不相和合,人体则死亡。
    庄子提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他看来,人体是由气这种万物本原来的微小物质构成的,气聚合就产生出人体及其生命;而气消散人体及其生命也就随之死亡。可见庄子是把人体及其生命活动看成是一种气的聚合运动。
    关于人体本质的最完整说明首先出现于汉初具有浓厚道家色彩的《淮南子》一书中,该书明确地提出了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这一思想。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资料图)
    其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显然,根据《淮南子》的认识,人是形、气、神的统一,形体是人产生存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控制和主宰。
    三者各处其位,各行其职,缺一不可;如果三者缺其位,乱其职,失去其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会影响到人的整个实存,甚至导致人的死亡。
    
    (资料图)
    总之,在道学看来,人体既离不开形,也离不开气,更离不开神,人是形气神的统一。如果换成现代的对应范畴,那么可以说,形对应于物质,气对应于信息,神对应于意识。人体是形气神的统一,也就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
    正是因为你有了“神识”,故人有情感、想象、良心等感性能力,也有计算、推理、谋划等理性的能力。同时人也有了自由意志,即人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的能力,人的意志可以选择顺从或者违抗法则。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虽然“道”和“德”生长和培育万物,但它从不过分的支配和主宰万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资料图)
    当然,迄今为止,人的创造物即人工智能,还离不开硅或一些稀有金属作为物质原料;她们只拥有“形”。人类还没有,还未能把人性的自由意志和全部的“神识”作用(如情感、想象、良心等等)赋予人工智能,故人工智能还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生了一场大革命,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强的或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另外一个物种同样有了人的“神识”和自由意志,他们的能力甚至远远超出人类。
    我们必须考虑,从负面说,怎么防止人工智在获得所谓的“自由”后做出“恶”的事情。作为人的本质或人性首要因素的“自由”意志,即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的能力。如果给予人工智能这样的自由,那就是给了它们“反叛”人类的可能性和能力。毕竟人工智能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自己思考目标、自己做出抉择。
    道进乎技:道教思想的启发
    总之,我们在赋予人工智能“神识”(包括情感、推理和想象)的同时,得考虑让它们有人类的“良心”,让它们对人类友好,以免它们滥用自由而反叛人类。
    
    得考虑让它们有人类的“良心”(资料图)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按照人类历史的经验,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一旦跨入,是不可能去适应过去的时代的。
    道教的思想能否给我们一些启发呢?有人认为道教对于变革和创新的思想是持消极态度的,但这是很片面的观点,道教并非完全排斥理性和技术,而是要把理性和技术纳入在“道”的规范下,正所谓“道进乎技”也。
    比如《庄子》一书中刻划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能工巧匠形象:疱丁解牛、轮扁斫轮、津人操舟、东野御车……。他们身怀绝技,或“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矣”(庖丁);或“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木匠);或“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船工);或“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车夫)等等。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资料图)
    “见者惊犹鬼神”,这类技艺往往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文载言传,技人们出神入化的手艺,无不继承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记》)的神髓,特别是他们操作的技巧已然无限贴近于大“道”。
    虽然《庄子》对巧夺天工的技艺极尽渲染之辞,赞赏这些技艺的美学意义,但是他对利用技术的功利性行为却抱着截然相反的否定态度。
    最著名的就是《天地》篇中那个拒绝桔槔(一种类似机井的机械,其“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汲水老者,那一番“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的高论。
    
    尊道循德(资料图)
    意思是使用类似机械,便有了用机之事,就意味着怀有机巧之心,污染了心灵纯洁,从而导致人的精神不宁,破坏了自然之“道”;正直的人对此感到羞耻而不肯为。
    庄子认为,自然的、美学的“技艺”与功利性的“机事”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尊道循德”的技能或艺术,凭体验行事,不著文字,融会贯通,溶化于大自然之中。
    而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是“机心”的物化。它往往表现为非自然的、争名夺利的集体行为。这样的技术纵然也是人“自由意志”的选择,但却使得人变成了谋取资源和利益的工具。
    
    功利机巧,必夫忘人之心(资料图)
    “人为物役”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功利机巧,必夫忘人之心”(《天地》)。庄子因此而对于诸如伯乐治马、陶者治埴、匠人治木等等“术”均不以为然,并认为“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情况下,也许我们只考虑了“机心”与“机事”或者哲学家所谓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但是没有考虑超越性的“道”,即哲学家所谓“价值理性”或“存在理性”。
    在智能化的社会里,人类受到的威胁可能并不是来自智能机器,反而是来自人类自身。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学会自我规限,预防人类面临的灾难。不能只图人工智能正面的利益,也要警惕人工智能负面的结果,“道进乎技”方为上策。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牧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