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春风“化”作春雨 全都因为爱……

http://www.newdu.com 2018-04-18 腾讯儒学 杜利平 参加讨论

    文/杜利平
    宋代方蒙仲曾作《层梅》一诗“化工真是巧,玉蕊更层层。若使人力刻,千年犹未成。”说的是一夜之间,梅花层层绽放,烂漫了整个山野园林。这样壮观的美丽景色,若是人间的能工巧匠去雕刻,只怕千年都无法完成。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化”的力量。
    
    大自然的力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化”古字为“匕”。《说文解字》说:匕,变也。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说的是:物的产生从化而来,物的盛极由变而来,旧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的过程,是“变”的过程;而新事物产生的过程,是“化”的过程。所以化是生的发端,新的开始。
    而张载的“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化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和朱熹的“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的说法也都进一步指出“化”与“变”的区别——变是渐变、量变的意思;化是渐变已经完成了,是质变。
    
    化是生的发端(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何等的神力!可以说在生活中,我们熟知的与“化”有关的词句都相当美妙和神奇。如:
    变化。这是“化”的本义。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玉篇》里说:“化,易也”。“易”就是“变化”的意思。这世间唯一不变的事情是“变化”。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就是一部讲“变化之道”的奇书。《易·系辞传》对于”变化之道”有“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的注解。孔子晚年刻苦钻研《易经》,以致于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多次。而且孔子一边读《易》还一边忍不住赞叹——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
    造化。是后来由“变化”引申出来的词汇,指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著名的句子有唐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晋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里的“化”都是指自然界的造化神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消化。指的是我们每天把吃下去的食物变成可以被肌体吸收养料的过程,是人类和动物生存都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功能。消化一词也常用来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识的过程。比如杨万里《庸言》:“学而不化,非学也。”如果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只知道生搬硬套经典条文词句,不能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就会被人讥笑为“食古不化”或“泥古不化”。
    教化。也是由变化引申出来的词汇,指的是通过教育使人心、风俗得到改变。《周礼·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讲的就是周公吸取商纣灭亡的教训,“制礼合乐”,教化民众的事情。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作用,主张用“仁义”“礼乐”和“德治”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素养。《荀子·七法篇》更是指出教化是一个由渐变导致质变的过程——“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教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要感化和转变人心。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化。由教化引申而来的词汇。“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本章就是以文教化。《易经 贲卦》之《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就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来教化天下苍生。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既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别人和自然。
    化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的力量,是新的开始,美的发端,德的表现。人作为自然造化中的特殊一员,与天地并称“三才”,就是要掌握变化的规律,因时而化,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美好。
    行走在万物复苏、草木峥嵘的春天,你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春风都化作春雨,全都因为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