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西汉战神韩信为何被誉为“成语第一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4-24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韩信是中国汉代大军事家,他出生在江苏淮阴,在跟随刘邦的戎马生涯中,韩信从未打过一次败仗,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诸多的成语中,除了胯下之辱、独当一面、金石之交、逐鹿中原等外,近七十个成语都和韩信有关。韩信也因此号称“成语第一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韩信所处的时代是成语发展的高峰期,这位英雄备受推崇,跟他相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二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韩信的记载妙笔生花,成就文化佳话。在这些流传千古的成语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韩信呢?
    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指极大的侮辱,奇耻大辱。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到处不受待见,但是他自己非常勤奋,经常读兵书。有一天读完兵书后,他走入淮阴市中,受到一帮恶少的挑衅。其中有位身强力壮的屠夫指着带刀佩剑的韩信说,如果你有种的话就刺我一剑,否则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没有声张反对,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这种侮辱。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孰视之”,就是经过仔细的打量,说明韩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秦朝的法律特别严苛,如果有人当街私语就会被抓,何况当街杀人,自己也会送命的。所以韩信是忍大丈夫不能忍,为了远大的报复而忍。后来韩信当了楚王后,以德报怨,说这个屠夫是壮士,将他赐做楚国中尉,足见韩信的胸怀。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韩信年轻时,到处蹭饭吃,先去了一个有故交的南昌下乡亭长家,后来被亭长老婆嫌弃而离开。有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来钓鱼,饥寒交迫,面露憔悴,这时河边有一群漂妇(漂洗丝絮、棉絮的妇女),其中一个漂妇就把自己的饭让给韩信吃。韩信年少孤傲,也没说话,就接受了。以后这位漂妇每天都来给他送饭吃。韩信很是感激,对她说,日后我富贵了,必定报答你。《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位漂父说,你看你一个大老爷们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看你你就是个落魄王孙公子,才给你饭吃,我不求你的报答的。韩信很惭愧。后来韩信发达了,把这个漂妇叫过来,赐予她千金,也把那位亭长叫过来,赐予他百钱,并说他“小人也,为德不卒”,意思是你怎么不做完呢?我只能给你一百钱了。
    国士无双与登坛拜将
    韩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才华被誉为“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秦末战乱频繁,韩信身世坎坷,仗剑走天涯,先投奔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后又投奔了项羽,但项羽对韩信并不看重。他转而投了刘邦。这与当时汉军中的萧何分不开。当时,萧何相当于汉军中的后勤部长,萧何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当时经常打败仗,心情很低落,将韩信收下,当时他手下好几十位将军都跑了,韩信一看,此地也不可久留,就走了。萧何于是连夜追赶,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为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不追,追韩信,韩信是什么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样记载:“(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刘邦这才仔细考虑,重用韩信,并把他拜为大将军。登坛拜将,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在著名的《汉中对》中,刘邦问,我怎么得天下呀;韩信说,大王您比项王要强得多。因为我在项王帐下当过官,项王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太重,并强调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他说项王对百姓过于残暴,对此百姓积怨已久,建议刘邦要以“仁德”赢天下,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得理念“大一统”,对汉政权及中国后来得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得影响,比诸葛亮《隆中对》中“三分天下”的理论更有先见之明,足见他的才华。
    推陈出新
    萧何当时是汉军得后勤部长,粮仓的粮食经常坏,新粮又不停地送来,大伙总是先吃堆在上面的新粮,再吃旧粮时旧粮就发霉了,因此汉军经常缺粮。韩信当治粟校尉时,这个事情就不再发生了。他将粮仓分成两个门,一个进新粮,一个出旧粮,这就是“推陈出新”的由来。萧何观察到韩信是个细微之处人,如此细小的事都能做好,前途肯定无量。所以后来才将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的成就离不开萧何的赏识和推荐。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被刘邦重用后,打得第一仗就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暗度成仓”。这个成语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贬到了汉中还有巴蜀之地当汉王去了。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到了蜀中之后就把一路上过去那个山间栈道给烧毁了,第一向项羽表示我绝无东顾之意,不和你争天下,就在这老老实实做汉王,第二,因为项羽当时封了章邯雍王,就是在关中地区,等于把着刘邦。自从刘邦得了韩信之后,跟项羽争天下的决心越来越大。韩信开始以实际行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先派樊哙一万多人修那个栈道,悬崖峭壁之间修栈道竖起一些柱子,然后上面铺木板,工程浩荡,几百里栈道怎么可能修完呢。章邯得知消息后不屑一顾,根本不把韩信放在眼里。韩信将樊哙作为烟雾弹打出去,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出勉县越过秦岭,直接就到了陈仓,出乎章邯意料,等他反映过来为时已晚。韩信和樊哙合军一处,最后把章邯围起来,章邯无奈,自杀了之。这么一个沙场老将就这样败给第一次率军打仗的韩信手下,这就是写入兵书的三十六计之一——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与拔旗易帜
    “背水一战”,比喻在很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韩信要灭当时的赵国。赵王二十万大军守在井径口,韩信率领不到三万的军队在距井径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他派出两千骑兵,每人手持一个汉军的红旗让他们抄小路到赵军大营的背后埋伏着,安排妥当后,他自己率领这些主力越过绵蔓水就开始背水而阵了,当时的赵国军将大笑,哪里可以背水而战呢,这是兵法大忌。赵军正在轻视汉军之间,太阳升起了,韩信的汉军主动攻击,赵军以数十倍于汉军的人数迎面而上,韩信很快就往后撤退,赵军倾巢而出,就在此时,埋伏的汉军冲入赵营,把汉军的红旗插满赵营。有一个成语叫“拔旗易帜”,就是从这里出来的。韩信退到绵蔓水边上,还是很冷静地指挥作战,在这个时间激起了汉军极大的战斗力,士气大振,双方打得不相上下。赵军一看一时半会难以将汉军打败,在准备撤退时回头一看大本营插满了红旗,赵军被韩信的神兵神将吓坏了,士气顿时松懈。韩信三万人的军队把赵军二十几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赵王被韩信生俘。这一战中足见韩信“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的智慧和勇气。
    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
    韩信有着过人的智慧,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登上王位,这个过程中,最著名的一个战役就是垓下之役。从这场战役中也诞生了一个著名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鼓励无援的窘迫境地。刘邦和项羽交战多年,正在项羽衰败的时候,刘邦任用韩信为总指挥和项羽交战。最后到了垓下,现在安徽省灵璧县境内,韩信采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将项羽包围的密不透风。一天夜里,项羽听见包围他的汉军将士唱起楚地的歌谣后大惊失色,以为老家也被汉军占领了。这种情况下,项羽连战连败,最后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他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临阵自刎。在四面楚歌声中,十面埋伏之下把韩信将项羽送到了末路,韩信那时才二十七八,项羽也不过三十岁,这是两个青年男子之间的巅峰的对决,韩信衬托出项羽的悲剧色彩。
    “问路斩樵”与韩信无关
    韩信也是一个悲剧英雄,有一些不好的成语也会加在他的头上,比如比喻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的“问路斩樵”。这个成语来源于明朝的一部小说《西汉演义》,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初出茅庐的韩信要从项羽的军中逃跑去投奔刘邦,遭到了项羽部队的追杀。当韩信跑到一个交叉口时迷了路,情急之时一位樵夫路过,好心地为她指了路,然而当韩信谢过樵夫之后不久,又把他杀了。他认为,樵夫既然能告诉我路径,肯定也会告诉楚军我的行踪,于是将他杀死。有关专家查阅史书,史书上并没有这个记载,韩信和刘邦进行“汉中对”的时候,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项羽最大的一个缺点是“所过无不残灭”,韩信以此为例劝诫刘邦要仁德。有这样理想的人,怎么能干出这种“问路斩樵”的事情呢?
    “多多益善”引刘邦起疑
    作为一个常胜将军,韩信有没有骄傲自满的时候。史书记载有的。成语“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西汉,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由于韩信深受将士爱戴,出入都有军队护卫渐渐引起刘邦猜忌。汉六年,刘邦听信谗言假借出游南方的云梦泽号令诸侯在他路经楚界陈县时前来会见。韩信赶来迎接刘邦时立即被捆绑押回洛阳。随后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韩信心理不满, “日夜望怨,居常怏怏”,很不快乐。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叫到宫中,他俩闲聊军事,刘邦问韩信,樊哙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可能两万,夏侯婴可能带四五万。最后聊到刘邦,刘邦问,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将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恃才傲物,臣多多益善,带多少兵都没事,刘邦杀心顿起。刘邦又问,那你为何还在我手里做事?韩信机智地说,韩信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您有更高的领导才能,刘邦这才稍微舒服点。多多益善这个成语暴露了韩信性格中恃才傲物的缺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事情成败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历史上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把他赚到未央宫杀掉,“夷三族”,也是这位萧何。史书上记载,刘邦有个老哥们,叫陈狶,他被任命为巨鹿令,他赴任之前淮阴侯韩信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宅中,屏去旁人,对他说,公所居天下重镇,又是陛下的幸臣,您走后肯定有人说你坏话,陛下肯定会生气,带兵去杀你,那时候由我在军中做内应,天下可定也。陈狶说,就听您的。韩信有没有造反,史学界有争议。《史记》中的记载也破绽百出。韩信最后也不是刘邦杀死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高祖已从狶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透露出杀死韩信的命令不是他下的,而是吕后下的。吕后这个人想刘邦死后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政权后最难驾驭的就是韩信了。但是韩信的死是经过刘邦默许的。因为萧何将他介绍给刘邦,也因为萧何将他引入宫中,吕后将他诛杀。这就是韩信的命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