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众所周知,荆州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建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代高僧智者大师生于斯长于斯,并在当时的玉泉山完成了“天台三大部”中的两部重要著作。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荆州当之无愧是中国隋唐佛教哲学的重镇。 1、智者大师的人生历程 据智者大师门人章安灌顶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大师法名智顗,字德安,在东晋初年,举家迁至荆州华容。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智者大师就在这里出生,并在此度过了15年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后来因为战乱而离开家乡,18岁时于湘州果愿寺出家,之后在湖南一代学习经典。他听闻慧思大师的盛名,遂于陈元嘉元年(560年)前往位于今天河南光州的大苏山亲近慧思大师,慧思大师一见如故,对他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智者大师诵《妙法莲华经》时,得法华三昧,见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不可思议,遂向师父汇报这种境界。慧思大师非常赞叹,推崇备至。之后,智者大师常代慧思大师升座说法,有一次慧思大师手持如意说:“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便前往南岳,将传法的使命交给了智者大师。 后来,智者大师前往金陵,讲《法华经》、《大智度论》与《次第禅门》等,虽有很多徒众,然而大开圆解的却少之又少。智者大师遂入浙江天台山隐修,经过九年实修,形成自己的核心思想。后出山,住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其弟子灌顶集成《法华文句》一书。其后,他在华东一带传法修行。几年后,陈朝覆亡,为了躲避战乱,南下浔阳,随着隋朝的建立与社会的安定,开皇十一年,他在当时晋王杨广的召请下,前往江都讲学。 开皇十三年(593年),为“答生地恩”,他回到了故乡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建玉泉寺讲经,在此后两年时间里,他在玉泉寺完成了《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的讲述。智者大师当年在荆州讲学,“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及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其中有灌顶、道素、弘景、惠真、鉴真等多人,相继不绝。 智者大师晚年再度受请前往江都讲经,最后回到天台山,圆寂时,年60岁,僧腊40夏。他完成了对他以前数百年中国佛教的反思,提出了如何克服佛教危机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原则是:统一南北佛学,加强止观实践。 2、智者大师与中国思想 盛唐时期佛学发展鼎盛,宋代的禅学与儒学高度发展,正是因为有隋朝乃至南北朝思想的积淀,作为基础。在南北朝入隋之际的诸多思想家中,智者大师无疑是极富影响力的一位!就佛教思想而言,划时代的佛学大师都在判教上有巨大的贡献,距今流传的隋代文献中,有不下二十种判教理论,其中智者大师的判教对此后的佛教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的华严等宗派的判教莫不参考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体系。 在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第一个本土宗派天台宗即以智者大师所居的天台山为名,足见他在中国佛教的理论建设上的巨大作用。迄今为止,天台宗依然是“教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智者大师作为天台宗的集大成者与实际建立者,被世人称作“东土小释迦”,可谓名副其实。智者大师解行并重,其思想特点在于教观双运,即佛学思想的阐发与禅观的实修并重。他的著作十分丰富,在荆州讲述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与在金陵讲述的《法华文句》三部巨著被成为“天台三大部”,他提出的止观法门、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六即等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建构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现代大哲牟宗三先生最为推崇智者大师,尤其是天台圆教思想。牟先生认为,圆善强调德福一致,而圆教就是圆善。圆教能启发人的理性,使人运用理性从事于道德的实践或解脱的实践,能纯净化或圣洁化人的生命智慧,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牟先生圆教与圆善思想是智者大师的现代版。 3、“六即佛”与“人皆可以为尧舜” 在《妙法莲华经玄义》里,智者大师开创性地提出了“六即佛”的思想,以“观心”为中心,圆教菩萨的修行即以“六即”为次第。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论是否听闻,世间相常住,这就是“理即”;如果听闻一句佛法,对佛法深义有所了解,就是“名字即”;而对此深信随喜,开始有所实践,心观明了,理慧相应,达到由知起行的境界,便是“观行即”;观照之慧有所进益,得《法华经》所说的六根清净位,就到了“相似即”的境界;观照之慧倍增,初破一分无明惑,而发起真智,见佛性理,安住实智中,即是“分证即”,随后努力破四十一品无明,入于一切智海,亲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的实相,便是“究竟即”。 这“圆教六即”是止观法门的修行次第,而他明确肯定了“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已则均佛”,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的思想,与《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有所契合,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有极大的启发,如唐代时的禅宗六祖慧能,悟道时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对“即心而是,已则均佛”的阐发。也正是因为对智者大师“心即是佛”的发扬,乃至未曾闻信佛法的人,亦是“理即佛”,就是对所有众生最大的肯定。 在天台,“即”字很重要。如说菩提,必须说“烦恼即菩提”,如说涅槃,必须说“生死即涅槃”,才是圆说。如说“断烦恼证菩提”,或“迷即烦恼,悟即菩提”,或“本无烦恼,元是菩提”,都不是圆说。牟宗三先生讲,这是诡谲的“即”,而不是分解的“即”。这里有深刻的洞见。 到了宋明,“见满街都是圣人”的心学思潮勃发,大儒王阳明《咏良知》诗中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这是中华哲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心性思想,只此心性,即是平常,即是本性。 而到了今天,这种思想更加具有现实的价值。智者大师“勤修三观,闻六即佛”的思想,是对人性价值的一个极大的肯定,当代儒学致力于阐述道德理想主义,肯定道德主体性,无疑也要发挥中国文化的这一良好传统,来对治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心性之学来解决过度异化的现代疾病。在社会环境浮躁、心理问题频发的场域,心学给人以内在的安定。 4、“一心三观”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 在禅观方面,智者大师倡导“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谛相应,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这个禅观思想由慧思大师提出,经过智者大师的发展而完善。 一法一切法,指法性缘起的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本性空寂,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这称为空观。一切法既非离假之空,亦非离空之假,同时具有假空的性质,此为中道观。智者大师认为,“净心观者,谓观诸心,悉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在修行这个圆融的观门时,有解悟、信敬惭愧、修行中逐步念念与即空相应、念念与即假相应、念念与即中相应的不同次第,得到不同的受益。这种禅观法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体系,它从圆融的角度,对一心的三个维度做出阐发,以次第为方便,显圆顿究竟,即次第而又超越次第,“大开圆解”。 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及自己学禅经历时说:“尤喜天台宗《小止观》,……初如浓云密蔽天日,后觉云渐淡渐薄,又似得轻风微吹,云在移动中,忽露天日。所谓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一片大光明呈现。纵不片刻,此景即逝,然即此片刻,全身得大解放,快乐无比。”恰是对一心三观这一思想的阐发。 随着时代发展,禅学已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太虚大师早期在欧美的探索,净慧长老所倡导“生活禅”修学理念在西欧的推广。在这一过程中,天台止观(定慧)作为禅观方式的集大成者,可谓不可或缺,许多人因为研习禅法,身心受益,可见其对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现代人的身心疗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哲学家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由一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哲学的特殊概念范畴构成的,有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真、善、美的特殊观念。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合一与智者大师的思想不谋而合,以智者大师观心为枢机,以“一念识心”为观所缘境,以“一心三观”为观心法要,即是对这“三个合一”的一个最好的历史回应。教观双美、心遍法界的天台思想,可为新的中国哲学体系提供丰厚的资源。 除此以外,智者大师提出或发展的“一念三千”、“十如是”等思想,都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和低俗无聊的时代症结,这种“观心”的法门,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非常有幸在这里与诸位一同追溯智者大师佛学思想的智慧光芒,探讨中国心性文明的当代价值。作为一代佛学巨擘,智者大师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智者大师的道德实践精神光照万古,不愧为荆州人民的骄傲。 (此为作者于2018年4月22日在荆州“智者大师文化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凤凰网国学频道经作者授权整理刊发。此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