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福寿自善中而来,可你会行善么?

http://www.newdu.com 2018-04-26 腾讯道学 汪复生 参加讨论

    文/汪复生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盼望能得到福气和长寿,但到底怎样才能得到福寿呢?怎样的人才算是有福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资料图)
    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让善良的人做起事情来如有神助。
    孙思邈真人在《福寿论》中亦云:“福者,造善之积也。”孙真人在此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人的福分,是做善事日久而来的。故善良的人,天乃爱之,鬼神敬之。
    何为福?怎能寿?
    福,《韩非子·解老》解释为:“全寿富贵之谓福”。意思就是得寿且贵才能算是一个有福分得人。此外,关于“福”还有五种说法,即:不夭折且无灾无难的长生;有钱又有地位的富贵;身心健康的康宁,乐善好施且仁厚的好德;临终时没有遭遇病苦的善终。
    
    全寿富贵之谓福(资料图)
    这些都是对“什么是福”这个问题的解释。
    如何得福?
    关于怎能寿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古人云:“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无寿是为无福可受”。那么问题来了,福对我们来说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如何才能得福呢?
    孙真人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
    意思就是说:福运,是做善事日积月累而得到的;祸害,是行不善之事日积月累而得到的。因此,鬼神不能给人带来祸患,也不能给人带来福运。所谓的祸都是人做了太多坏事自己感召而来。
    
    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无寿是为无福可受(资料图)
    从孙真人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知道,福和寿都是自己求来的。正如明朝善书《了凡四训》中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切祸福休咎皆自由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
    然而,想要得福得寿却不是空口白话,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修出来。如何修呢?
    善分几类?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就是积累福报最直接的办法。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真正去实践的时候我们还得仔细斟酌。因为行善也是要讲究方法论的。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资料图)
    首先,我们要在内心发一个善心,这一点很重要!太上曰“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这在告诫我们,心是一切罪福的源头。既然要发善心我们还得明白何为善?因为,善有阴善、阳善、是善、非善,半善、满善之分。
    阴善、阳善通俗的说就是:凡是行善被人知道的是阳善,行善而不被人知道的则是阴德。人若能够广积阴德,那么就会如孙真人所说:圣人了解你,贤人庇护你,上天爱怜你,众人喜欢你,鬼神敬畏你。
    而行阳善的人,则能享受世间的名誉,因为名誉也同样是一种福报。但是,如果享有的盛名和你的善行不符合,则会召来祸患,因为名誉是天地所顾及的。(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资料图)
    什么又是,是善、非善呢?实际生活中类似于利用人们善心行骗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从表面分辨真假善恶,骗子会利用人们的善心获得利益。其结果是,会误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去行“非善”。
    在行善时不要去关注现在行为的表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思考这个行为对社会的流弊如何:不去论一时的好坏,而论久远的影响;不论个人的得失,而论对社会的利弊如何。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在表面看来虽是善的,但是,其遗留下来的危害足以扭曲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时候看似是行善而其实不是善;看似不善的行为,但其遗留的影响足以济世利人。这就是是善与非善的区别。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资料图)
    何为半善满善?《易经》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昔日,钟离权祖师传授黄白点金之术给吕祖,以此来救世济人。同时,祖师告诉吕祖:“五百年后黄金还会变为原物。”
    吕祖一听心想,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便说:“这种遗害子孙的事,我不愿做!”钟离权祖师点了点头说:“修仙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你这一句话,你的三千功德已经圆满了。”
    若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心不着于善的形相,则随处行善,随处都是成就,皆得圆满。如果着于善的形相,即使终生勤苦行善,那也只是半善罢了。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资料图)
    我们在以财物救济他人的时候应做到“一心清静”,不去执着于善,不去为了行善所带来的福报去行善。若能这样的话,即使只有苹蘩蕰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也可以种植无涯的福报。
    倘若执着于行善的表象,心中总是去计较它,那么即使是布施的万两黄金,所得到的福报也是不圆满的。这就是半善和满善的区别。天道轮回,苍天可曾饶过谁?
    承负报应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真英雄,真豪杰;亦有遗臭万年的奸诈佞臣。
    
    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资料图)
    这些人当中,精忠报国如岳飞,名垂千古,令后世子孙引以为傲,甚至为自己姓岳而感到自豪。而反观秦桧却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也让后世子孙为他蒙羞。
    其实这就是我们道教说的承负。那么何为承负?意思就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前人的行为对后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深远影响。
    精神空虚、人情浅薄,诸如此类,都是因为心中缺少了那一丝善念。那些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恶语相向的狭隘主义者是不符合现代世道的,是没有人道的。这些人,天虽然不煞其命,而自取其毙也。正如孙真人所言:这些人都不合适居住在人间。
    
    天虽然不煞其命,而自取其毙也(资料图)
    人生百岁犹如电光火石,转瞬即逝、纵然不屑跳出轮回,但是岂码也不能自甘堕落、胡造恶业。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恶之事在阴司那都有阴籍记载,将来空手去到阎王殿,善恶功过算一番呀!
    劝诫行善
    今日我奉劝大众:此生就算我们不能成为古圣先贤般的人物,但只要我们存心正直,广积阴德,得福得寿自然是不在话下。就像孙真人说的:“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
    古往今来,顺逆得失皆不离善恶因果。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的光阴,从高官权位到市井小民,家财万贯到穷困潦倒之人,没有做了坏事而不遭到报应的。正所谓“祸福无门,为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这些皆是人自取其咎,一丝一毫怨不得旁人。
    
    孙思邈真人(资料图)
    孙真人在《福寿论》中,提到了各种非分之人,他把这种为善的不求反得,造恶的在劫难逃,说得是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孙真人他站在一位医者的角度,把这种不善的心理与行为,看成是主要的一个得病的因素,而且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个人若积恶过多,必致死症,在劫难逃。
    孙真人他的这个认识,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医学。他认为人的善心善举与人的健康是共同进退的,他们一脉相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道教比较务实,长生久世是能够做到的(资料图)
    在前不久得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道教、佛教、天主教三位宗教领袖进行了长达五十多分钟得精彩对话。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现场问答。
    一位海口电视台记者问到:“现在很多民众对宗教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修道念佛就可以得来美好的生活,那么如何来正确引导民众信仰宗教,或者如何纠正民众心中错误的观念?”
    其实当下社会部分信众就像这位记者说的那样,并不是真的信仰佛道,或者说严重点,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信仰。这部分人礼拜神明其目的无非是想得到上天、鬼神的帮助。
    
    通过修身、修行、修养,让自己成为吉人、善人(资料图)
    然而,在中国古代主流的思想中,无论儒释道,都说的很明白,上天的眷顾和帮助,都是无法从自身以外求得的,而是要通过修身、修行、修养,让自己成为吉人、善人,然后,天自然助之。
    就像张高澄道长所言:“道教比较务实,长生久世是能够做到的,但不能说可以永远活下去,只是活得比较健康。长生久世以后要干什么呢?你还是要做很多好事才行,不然你的智慧不会开明,你要不断把内在的慈爱之心、无为之心开发出来,才会修炼善行。”
    慈爱之心、无为之心,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凡人只要能遵循天地自然之道,做到清静无为,福寿不求也会自来。这也是《福寿论》中开篇第一句所说的:“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
    
    福者,造善之积也(资料图)
    最后我再把孙思邈真人在《福寿论》中说过的“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这句话拎出来告诫大家。我们此生的善恶之报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的善恶来决定的。
    天道大公,福寿由己。唯有造善积福才能真正掌握命运的方向,让他往好的方面走。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汪复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