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黄耀红:谈国学大典“传与播”论坛 自信从开放中来

http://www.newdu.com 2018-04-28 凤凰网国学 黄耀红 参加讨论

    
    由凤凰网、岳麓书院、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在杭州西湖国宾馆隆重开幕。
    前两届的颁奖仪典均在千年岳麓书院举行,每次身临其境,受益良多。今年春天,身未能至,却以在线的方式一睹了盛况。特别是,聆听了由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发起人、一点资讯CEO李亚先生主持的一场高峰论坛——《走向世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与播》,更觉大典品质之高端。
    本场论坛参与者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王守常先生,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先生,浙江大学白谦慎先生,古文物专家葛承雍先生,书院中国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先生。嘉宾论道,各有其影响力,各有其代表性,特别是对于“传与播”这样一个宏大的论题。
    对话:独立思考才是原点
    每个嘉宾都有自己的观点。包容每一种思想,当然是内心开放的表现。但我更喜欢听见嘉宾与嘉宾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所体现的彼此不同的立场、视角与思维方式。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曹顺庆先生说,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存在着话语、路径、载体等问题。在他看来,主导中国文学的评论话语及体系,长期以来是西方的。像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与话语对当代中国文学并没有太大的解释力与批评力。
    曹先生对此忧虑。他以为建立基于传统的文学评论话语体系是可能与必要的。他认为,西方文化一直在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与要素。像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研悉过中国的老子与庄子,他的“诗性哲学”就带着老庄的影子。至于德里达,也很懂得中国文化。因此,曹先生认同楼宇烈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欧洲直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才开始“人”的觉醒。如是,中华文化本身也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关乎问题的选择。我们只有选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才可能获得最大共鸣。像中华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都有很深刻的见地,这些都是文化对话的重要议题。
    曹先生的话语针对现实问题而来,给我的启示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彼此都是独立的价值体系;就其发展演进而言,文化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关系。
    浙江大学白谦慎先生拥有多年海外从教的经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逻辑思辩的力量。
    他接着曹先生说,既然西方的哲人、思想家、学者如此吸纳中国文化的营养,我们的“话语”当然也应当是敞向西方话语的,而不是在封闭与拒斥中恢复或复兴传统的、古典的话语。像中国书法艺术史、画论,我们也并不是只能以传统中国话语去鉴赏和阐释。
    他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载体的。如果我们仅仅追求将自己的成果以英文发表,或以流利的英文与世界范围内的学者讨论,这本身并非一种文化对称的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物”这样的载体,像国外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不管当时是通过何种手段获得,都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或东方文物,这种文物本身就是“走向世界”的一个载体。
    相对于“物”而言,“人”更重要。在国内像浙大这样的学校,一些专业的学者教授已然来自欧美、韩日等不同国家,他们以英文给学生上课。
    因此,我们在思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亦应当思考如何让“世界走向中国”。
    白先生的观点里藏着一种全球文化的视野,特别是,他从“走向世界”的观念预设里读到“世界走来”的实践可能,此间便是与“开放”相随的一种圆融思维。
    葛承雍先生说,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中西理解的偏差。他举例说,兵马俑在五十多个国家展出了四五百场,但是西方人更感兴趣的是地下的军团,是雕塑艺术,但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大一统帝国的威风。独立而不同的文化理解,同样带来对话世界的融通。
    
    文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此前我甚至不熟悉李亚鹏。但这并不影响我从镜头里看到李亚鹏的那种舒服感。
    采访中,他的话语、语气、表情、姿态、形象都透着一种传统文化渐染之后的优雅。他始终很谦逊,一再说自己不是文化学者,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担水入户”者。他对于“书院中国”公益事业的选择,是十多年追问人生价值的结果。因此,他在谈及书院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眼神是很干净的那种,带一种信仰的笃定。
    出于对女儿的陪伴与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那扇门,“吱呀”向他打开,带着神启似的力量。尔后,他坚定了做书院中国这个人生选择。
    通过宣传片,我看到书院中国在京郊所建的一个“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的场景,看到这所乡村书院对于当地孩子的教育改变与对于村落民众的文化影响。
    我想,这些才称得上是切切实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与播。
    谈及传统文化传与播,李亚鹏先生的理解不同于学者的价值思辩与形上构建,他代表的是充满民间气息的立场。他说不用担心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在他在所办的“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展”中,来参观或互动的,便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在他看来,文化传播终归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践行。这种生活方式能否获得普遍认同,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美感。而这种美感,又孕育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个人体验。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爱上喝茶只缘于在日本看到一场四十分钟的茶道表演。而最初对于喝茶的抗拒也是出于对“大树蔸”的不喜欢。
    我们在倡言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妨自问:从生活方式看,我们拿什么走向世界?日本人的精致生活、精美食品何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关键还是将文化还原为真实的、审美的生活方式。相形之下,我们对于生活的审美,还是相当匮乏的。像房子的装饰,欧式的吊灯,中国式的花瓶,胡乱摆在一起,没有主题,没有根基,没有讲究。人们找不到认同的文化,也就找不到自己。
    李亚鹏说,文化终归表现于一种生活。就像年逾八旬的楼宇烈先生一方面谈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又践行传统的养生之道,即“识天地、心宽广、顺自然与致中和”。
    
    传播:重回经典
    王守常先生认为,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乃是“五四”以降文化激进主义的纠偏,相当于一种现代“补课”。
    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传与播?他重申的观点就是回到经典文献,从重读经典中获得智慧。
    他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与传统也不是对立的,当下也是传统的表现。经典的意义永远在不断阐释中发展。
    他举《论语》中的“仁者寿”为例。清末桐城派方苞说:“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者寿的启示在于,所谓仁,就是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誉满全球,其人更是智慧可爱至极。他很早就明白自己此生的最爱就是画画,这件事将带给他一生的快乐。
    他说,一个人找得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去做,做到极致,没有不成功的。
    这是不是为教育的人性理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证据?对照蔡先生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不可这样来理解:好教育为每个个体而来,让每个人发现一生的喜爱,并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到极致。
    蔡先生以漫画的方式传播庄子、菜根谭、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精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他说,在经典传播的过程中,他特别选择了那种能打动人的部分,加入个人的理解与体认。这种“六经注我”的方式,孕育出极大的文化生长空间。
    蔡先生的根基在台湾乡间,多年后,他对自己生活的村落、土地与民风充满敬意,那里生长着传统文化的真实力量与气场。
    在他眼里,中国传统文化是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今天,爷爷教给孙子的,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当年所教给他的。
    代谢的是人间,永恒的是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