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耿直与圆滑:孔子眼中的“直”

http://www.newdu.com 2018-05-14 腾讯儒学 余柯嘉 参加讨论

    文/余柯嘉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圆滑世故似乎是制胜法宝。耿直之人常常因为直言和率性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滑铁卢”。但这并不代表“直”本身是不好的,只是人们在实践之中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
    
    “耿直”也要注意方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就提倡“直”。他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所谓达,就是本质上正直并且遵守礼义。他认为,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因此,孔子希望统治者能“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但是孔子对“直”也有自己的定义。他曾经盛赞史鱼为“直”,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在政治黑暗时也像箭一样直,可见在任何时候坚持原则是“直”的重要内涵之一
    但孔子并不赞同为“直”而不择手段。传说有个叫做微生高的人有正直的口碑,但孔子却说,人家找他借醋,他本来没有,他不说自己没有,却跑到邻居家转借,这也算正直吗?
    
    孔子提倡“直”,但不赞同为“直”而不择手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认为这是看似忠厚实际上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
    《论语·阳货》中对这类人的评价是:“乡愿,德之贼也”。“乡愿”的特点是八面玲珑,四方讨好,圆滑世故,左右逢源。
    孔子对这种人进行批判:“恐其乱德也”。孟子对此进行解释:与世俗同流合污,行为表现看上去忠实诚信,行为貌似廉洁,却不符合圣人之道。即便大家都喜欢他,也自以为是君子,实际上不过窃取了“德”的美名。
    因为孔子认为“人以群分”,所以为人不必做到让所有人喜欢,只需要使“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就足够了。可见,孔子厌恶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和伪君子。他推崇的是具有“中庸之德”的君子。
    所谓“中庸”,是儒家最理想的状态,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可以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人不必做到让所有人喜欢(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且,孔子的原则并非是绝对的“耿直”。《论语·子路》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段孔子与叶公子高论正直的对话中,叶公的观点是:如果有一个人的父亲攘羊,儿子立即告发了父亲,这儿子就很正直。孔子则认为,不论是父亲偷羊,还是儿子偷羊,应该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才是正直。
    这体现了儒学中重视情理的特征。因为“孝”是儒家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情感,鼓励或强迫亲属之间互相告发,恰恰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善意和互信,最终导致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
    而儒家伦理所重视的情义,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群居的形式,就不会失去其价值。
    
    儒家重视情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味主张亲亲相隐,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根据其对家国天下、宗族亲属、个体人格的利害关系与伤害程度加以权衡。
    孔子正是充分看到了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纽带的作用,所以才不主张让“直”凌驾于“情”,这也是我们在坚守为人之“直”时所需要注意的:要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与情感。
    只有在不伤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做到“真实”,才是真正的“直”不把维护自己的品质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就是“直”需要信守的原则。
    
    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做到“真实”,才是真正的“直”(资料图 图源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们在谈及“耿直”时渐渐带上几分戏谑的感情,常用来形容不懂得随机应变,心直口快的人。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真正“耿直”和“真诚”之人的欣赏。如果社会上多一些“直而不屈”的人,不随波逐流的同时也能做到真诚待人,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