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为善无涯:品德高尚才是真正的高贵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腾讯儒学 余柯嘉 参加讨论

    文/余柯嘉
    现代社会,“人分三六九等”的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人们普遍认为人人平等。
    
    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大众(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另一方面,人们不知疲倦地追求着功名利禄,都是为了提高在世俗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但我们真的能用职位的高低去评判一个人吗?有无数前车之鉴说明,这是不客观的。一个人的地位并不能代表他的价值。
    实际上,古人也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只是他们只以德行论人,无关权势财富。孔子就将人分为三种:圣人、君子和小人。荀子也承袭这一说法,并从“礼义”的角度对这三类人进行划分。
    “圣人”,乃生礼义而起法度者;“君子”,为道礼义者;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懂礼义”作为儒家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在这里成为评判人的德性的根本原则。
    就“圣人”而言,《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所谓圣人,自身德性顺天地自然之德,参透宇宙间一切规则。
    
    孔子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光明如日月,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从不以功自居,即“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与儒家“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也是不谋而合的。
    从逻辑上说,凡人皆可以成圣。但就现实性而言,圣人又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孔子本人即从来不以圣人自许:“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承认成圣并不是容易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所谓“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更多的是把它作为理想人格的标杆,体现了引导的意义。
    而孔子对圣人的设定也表明,人格理想的追求,本质上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诸如远古圣王尧舜禹及周公是无限接近这一标准的,但也并非完全达标。
    
    圣人代表的是理想人格的标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稍次于“圣人”的“君子”是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的最多的优秀品格的代表。首先,孔子对君子品格的描述总是与现实的日常行为相联系,诸如“君子笃于亲”,强调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
    “君子不忧不惧”,重视处事时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君子泰而不骄”,提倡对待他人宽容谦逊;
    而“君子和而不同”,又从交友方面说明与人交往态度应开放而不封闭;“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强调君子时刻保持高洁的品行而不轻易改变,正是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里的“君子”并没有高不可攀之处,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可见,君子作为现实的人格典型为人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规范。
    
    君子为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可以达到的标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诸如颜回处陋巷不改其乐,是为“贤人”;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盛赞为“仁人”。这些人基本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可为世人的楷模。
    而在诸类人之中,最多的还是“小人”。这里的“小人”并不是一种贬义指称,它代表的是未经礼义教化的平民百姓。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品德也不完美,但并非坏人。
    首先,小人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小人没有远大志向,依恋乡土而不去奋斗;小人只重眼前之利,目光短浅;
    此外,小人相处,表面融洽私下却勾心斗角,喜欢互相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
    
    “小人”有缺点,但并非坏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小人与人相处喜欢求全责备,不能用道义的眼光去评判事物。但小人们并非十恶不赦,仍然存在教化的可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正是在为改造“小人”们而努力。他设计了治理国家的“三步曲”:先使人口多起来,然后使民富起来,最后通过教育使人懂礼节、知荣辱。
    相比于“小人”,孔子更为厌恶的是“斗宵之人”,孔子认为这些人不足道也,因为他们不知学,不肯学,沉迷于物欲名利不可自拔,这也是我们最该远离的人。
    可见,先人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不在于权位财富,而在于一个人品质的高洁。
    
    真正的高贵在于品质的高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应该远离名利的攀比,因为那只不过是人的欲望无法满足的表现,只会增加心灵的负担。我们提倡德性与学识的比较与学习,因为心灵的修养永不停步,也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