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李黎鹤 劳作是人类正常的社会活动,但过劳过逸则会损伤机体正常功能,成为内在致病因素。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言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凡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伤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器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 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资料图)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摄入能量,获得营养的最主要形式。人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然而,人又往往被这些食物所伤,摄入不足也会使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导致正气虚弱,降低人体的抵抗力;长期饮食偏离平衡,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偏食,误食不洁变质食物等,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及营养状况时就会成为病因。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酸味,肝气太盛,脾气就要衰竭;过食咸味,伤骨以致肌肉萎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心气烦闷不安,致使面黑,以及肾气不能平衡;过食苦味,致使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过食辛味,筋脉败坏,精神受损。 因此,“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黄帝阴符经集注》) 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资料图) 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认为,饮食的危害有甚于声色,因为它不可废之一日。“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道教认为,人体三尸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上尸名彭倨,居于脑宫,好实物;中尸名彭质,居于明堂,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居于腹胃,好色欲。他们靠人体中的谷气生存,因此主张断谷食气,消灭三尸。 《抱朴子内篇》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现代人往往认为大鱼大肉是营养的象征,却不知营养过剩也可能是疾病的肇端。 任脉之图(资料图)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属于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只有过于强烈的情感刺激,冲突或不利的情绪长期存在,超过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七情才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由于情志活动源于五脏的精气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则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所以,道教规劝世人要收心止念、内视存神。 “天道清虚,所以能长;地道宁静,所以能久;人能悟理,达其妙道,致虚极,守静笃,恬淡寂然,不为外物之所累。清净无为,可以与天地为一哉。”如果人能像上古真人那样,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则能“度百岁乃去”。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资料图) 七情所伤,各有表现。喜伤: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怒伤: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两胁胀痛,急躁易怒。有的可见呃逆,呕吐,腹胀,泄泻,甚则神昏暴厥。 思伤:头晕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失眠多梦。忧伤: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悲伤: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或惊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捕之。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情志错乱,语言举正异常。 彭祖明目法(资料图) 七情所主,亦当知晓。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肺主悲,过悲则伤肺。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黄帝内经》指出: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进而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求快其心欲,致使人半百而衰。此处的“酒”可理解为各种美酒佳肴,人为五谷所养,也为五谷所伤。 “妄”则是指一切妄想、妄言、妄行。佛教认为,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与妄念同义。 五情与五脏(资料图) 道教认为妄想为一切烦恼疾苦之根源,“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 妄想、妄念会产生不利于天地人及万物的妄言、妄行。道教强调:“慎之无妄言,令使人无后世也。”言为心声,言语往往起着诱导的作用。《太平经》中的天师更认为,拘校天地开辟以来的善言正语,可除天地人之疾病。因为善言能通达天地之意,通达天地之气,能除帝王灾害,能利凡民,能使万物各得其所。 科学家作过数量分析,泥石流、滑坡这类地质灾害,80%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致人死命的癌症也是80%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连沙漠化的扩大,也80%归咎于人类的活动。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资料图) 比如,对矿物的开采,一方面创造出了人们所需的多种物品;另一方面,经过食物链或接触等途径,多种物质或元素进入人体之内,打乱了人体血液中的多种元素的平衡状态,成为人致癌、致残、致畸、致病的根源。这种开采也打乱了地球亿万年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循环的平衡状态,还会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根据天人互传的病理模式,道教认为可以通过治人来治天。道教对人体的治疗并不仅仅是利用宗教神学手段,如悬象还神法、符咒术、斋醮礼仪等,还善于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及针灸等方法,并能结合导引、吐纳、行气、服食、辟谷、房中、守一等内修外养之术,辩证施治。 诊治疾病时,不是仅仅治病,而是通过“治人”来“治病”。“治人”就是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还强调人体与外部环境的一体性。其治疗原则有三: 善于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及针灸等方法(资料图) 治身与治心结合。道教不仅对人的生理疾病给予一定的治疗,还通过宗教特有的神学思想洗净人心灵的尘垢。道教认为人类需要心静神明、恬淡自守,只要做到不以人事去毁坏天然,不以有心造作去损害性命,不因追求利益去殉世俗之名,就可回复到天真的本性,自然灾害不侵。 《抱朴子养生论》曰:“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竞争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魂神乐生,魄神乐死),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也。” 治身与治疗环境相结合。在道教看来,环境是己身的一部分,自然之病犹如己身之病,关心、爱护环境就象关心、爱护自己一样。道教把伤痕累累的自然当成病人一样看待、关心,无疑能调和人与自然的对立。道教把我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共同体,平等对待。 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资料图) 这也正是现代生态伦理所追求的目的。现代环境伦理学之父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里说到:“我们滥用大地,因为我们把它视为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大地看作一个我们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也许就会开始带着热爱和尊重来使用它。” 治身与治疗社会相结合。早期道教把“治国太平”与“治身长寿”视为一体,认为人体疾病的治疗与国家衰乱的治理可以类比,二者都遵循“道”的原则。“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长久。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躯。” 总之,“道教医家深明其宇宙性的理则,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宇宙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来加以考察,从而引申出顺应天地自然的养身原则……也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干扰信号的作用,认为社会要是病了,作为个体的‘人’也难于真正获得健康。”(盖建民《道教医学》)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