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天人同构,不伤为本:谈谈道教自然观与养生观(上)

http://www.newdu.com 2018-05-18 腾讯道学 李远国 李黎鹤 参加讨论

    文/李远国、李黎鹤
    天人同构是道教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道教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元气。元气沿着宇宙演化的轨迹而行,形成了世间的一切。因此,道教认为,人是天具体而微的模型,天有什么样的结构,在人身上也可显现出来。
    
    元气沿着宇宙演化的轨迹而行,形成了世间的一切(资料图)
    这意味着,人与天能通过“气”及经脉相互传递信息。人只要法则天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就能健康长寿。
    道教认为,人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而这一三重结构理论就是把人镶嵌在宇宙这个大机体的背景之中。道教认为认为人与宇宙始终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维持有序状态的过程。
    道教对形、气、神或精、气、神作大量阐释,无非是强调这三者的互生共存的关系,精气神三者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三宝成丹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道教的精气神之说表明,道教的修炼绝不只是外在形体上的保养,而是内在生命的优化。所以,内丹强调修炼身中之三宝:精、气、神。人需要达到形坚、精固、气盈、神全,生命才会长久。
    道教认为,人身乃中和之体。人身应处于中和的状态,才能延寿。《淮南子?本经训》曰:“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以气者也。”
    宇宙的阴阳之气只有交互感应,才能生化万物,独阳不生,独阴不养。《太平经》曰:“一阳不施生于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阳气一统,绝灭不通,为天大怨也;一阴不受化,不能生出为大咎。”
    
    一阳不施生于一阴,幷虚空无可养也(资料图)
    因此,道教强调“守一”、“修一”,以保持自身内部的平衡、和谐。道教认为守一可以延命,守一为万寿之术。人能守一,则一也能守人。
    所谓“一”,即是“道”也。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中和”不仅是万物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人得道成仙的条件,是人的一种健康标志。
    
    万物得一以为天下贞(资料图)
    在道教看来,人身本为一小天地。《五运历年纪》记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
    道教认为大宇宙是一个彼此相连而又和谐的整体,将大宇宙中的天地人物贯通的是气、阴阳、五行等基本要素。既然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相同而且互相对应的,在天地人物之间就应有共同的存在方式,因此,治身须法天地。
    既然大宇宙是永恒的,与宇宙同出一源的人同样可以模拟其存在方式,以至获得长生的可能。道教的长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一天人相应、天人相感、天人合一的认识之上。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引导图(资料图)
    外部自然世界是一个大宇宙,而人的身体仿佛一个小宇宙。陈致虚《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卷下说:“天地运度,以道用言,则人之身得天地正中之气,头像天,足像地。故曰:人生一小天地。”
    这种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将人体各器官组织与天地及其所属事物作类比:“道天地升降,冲和气成万物,皆有荣枯,尽含一气,方能变化。不论金石草木,鸟兽鱼虫,皆是天地之造化所成,于万物之中,惟人最贵。”
    “惟人是万物之首也。头圆足方,上阳下阴,皆同于天地。故天有风雨,人有血气;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万象,人有万神;天有八极,人有八脉;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地有山岳,人有骨节。”(《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天道运行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这种类比的说法不仅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外表上的促合,更是表现了人与自然合乎命理的道的内在性沟通。因此,人与宇宙有着共同的运行规律,人身法天象地,其血气之盈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人要象天地那样长久,就得效法天地运行之法则。
    道教认为,两个构造相同的大小宇宙之间是互相对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人的生存状况与天地的存在状况紧密联系。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人体生命的阴阳腠理与自然界的阴阳之道融会贯通,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因而,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然时令对生命的制约,“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泻(资料图)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都具有五行的特性,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正常运行状态,也有相乘相悔的异常运行状态。
    它概括了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比方说,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而在人内部,则肝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这样,天、地、人三者五气相通,五行相合,便达到“天人相参”的境界了。
    
    刘希古猛虎施威法(资料图)
    道教鼓励人从自然界所昭示的现象和规律来体悟人生,体悟道之根本。也就是说,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宇宙认识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效法万物造化之道,达到长生久视。
    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同时,道教也认为,可以从人知天,即从生命学角度来反观宇宙和自然,正所谓“指节可以关天,掌文可以察地”(张介宾《类经图翼》)。
    
    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资料图)
    养生以不伤为本,健康的身体是成仙的基础,而疾病则是修仙的第一大障碍,所以祛病为修道第一要务。这是因为病魔不除,则仙基难立。修生之道,当先治病,不使体有虚邪及血少脑减,津液秽滞也。不先治病,虽服食行气无益于身。
    在人身的生理和病理方面,道教依然主张将其与天地一同加以体认。道教认为人身应处于中和状态,但现实中的人体本身往往容易偏离这种中和状态,以至于生命呈现出短暂性、有限性,而道教修行的目的就是改变肉体的这种短暂性、有限性,达到长生久视。
    修养的第一步就是要纠偏,使身体首先呈健康状态。无病为人生十四福中之首,即是“身无疾病,不遭众患,永离痛恼十苦八难”(《太上洞玄灵宝四方大愿经》)。可见,道教以“不损为本,无病为先”为其基本准则。
    
    吕洞宾拔剑法(资料图)
    人身处于中和状态,就是健康的状态。按医理的说法,这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表现和身体的最佳状态。只有当阴阳始终处于动态平衡时,阴阳才会自和,人才会呈现出健康状态。
    那么,人体为何会阴阳不调?疾病又源于何因?道教认为,人的疾病多来自与自然的不协调。
    《四气摄生图序》说:“神所依者形,形所依者气,气所依者血,血气相随,如鱼在水,水浊鱼疲,气拥则病生。是知气欲得清,血欲得运,运息流转,寝食顺时,五脏恬和,病从何起。一脏乖摄,三焦受邪,元气不荣,众疾俱作。”
    
    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资料图)
    这段话是说,一切疾病均源于人类的不自持、不符合自然的行为。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欲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