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开篇说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既道出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告诉人们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了解中国哲学开始。 这里所谓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整个教育领域自上而下地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求为学生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那么,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就要让学生逐渐懂得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精神。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之所以是“中国的”,之所以不同于西方,首先就在于它有一套独特的解释世界、理解社会、规范生活的范畴体系,比如阴阳、五行、中庸等。 《红楼梦》的经典之处也在于它并不回避中国哲学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相反,它力图在最合适的地方,用最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讲明中国哲学中最抽象的概念,而且它完全达到了这个目标。 比如,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向她的丫鬟翠缕“说阴阳”一节,就是关于阴阳概念最好的阐释,更向读者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深入浅出的中国哲学课,即使像刘姥姥这样的乡下老太太都听得懂的。 先看这节哲学课的教学概况。 时间:端午节刚过的一个午间; 地点:大观园,具体是从稻香村往怡红院的路上; 师生:老师史湘云和学生翠缕; 课题名: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阴阳; 教学方法:问答,讲授、类比; 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基本达成,老师夸学生“很懂得”。 再看具体教学过程。 这节哲学课开始于学生翠缕的疑惑与问题。 翠缕问:“这荷花怎么还不开?” 史湘云道:“时侯还没到呢。” 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 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 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 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 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就是一生出来人人罕见的,究竟道理还是一样。” 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 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 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 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 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 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 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身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 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 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 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 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 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 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 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 湘云道:“很是,很是。” 翠缕道:“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 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这的确是一段饱含教育意味的教学片断。在这个场景中,湘云要把翠缕从稻香村带往怡红院。而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老师把学生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从小说内容来看,稻香村是起点,怡红院是目的地;那么,从教学来看,起点和目的地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教学的起点是翠缕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那就是对“阴阳”概念的无知,对世间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无知;教学的目的地是在老师湘云的教导下,学生翠缕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那就是对“阴阳”的概念有一个基本准确的理解,并能运用这个概念适当地解释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 翠缕的这两个认知水平之间的空间,就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耕耘的过程。 从湘云执教的这节课来看,翠缕对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阴阳”的认识,的确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的过程。 翠缕这学生是顽皮的,当老师湘云讲出第一个观点“花草也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得就好”时,翠缕立马提出质疑,并给出反驳意见:“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学生的这个反驳是很有力的,人和植物怎么可能是一样的? 那么,老师就要拿出更深层的观点来对付这个疑问。湘云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就是一生出来人人罕见的,究竟道理还是一样。”这下真正的核心概念出来了,那就是“阴阳”。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因阴阳二气的变化而产生的,世间万千生灵都逃不出阴阳变化的规律。 在这里,翠缕和很多学生一样,很快就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阴阳”也是存在物,只是它们更根本,是它们生出了其他万物。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就是对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后,要辨析概念,要厘清它与相似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湘云说:“‘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接着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这就是哲学思维的培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来。“阴阳”就是极具抽象化的概念,它就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形的。正因为它抽象,它概括,它才能包容万物。 接下来,通过这一对师生的对话,“阴阳”的基本内涵被挖掘了出来。 其一,“阴阳”指的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正如湘云说的:“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其二,“阴阳”指的是万物的存在特征,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比如她们提到的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树叶,扇子等都可以分出阴阳。 其三,“阴阳”是社会规范的依据。比如翠缕说的“主子为阳,奴才为阴。”圣人说,贵阳贱阴,男阳女阴,上阳下阴,君阳臣阴,“阴阳”常常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形成的基础和根据。 在这个片段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当翠缕提到“人的阴阳”时,湘云立刻制止了这个话题:“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如果从小说人物的塑造来看,这反映出作为大家闺秀的湘云的教养和分寸感,越礼的言行湘云是不会为之的。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老师的湘云也应该制止学生一些过分的提问。从孔子开始,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并不是什么都给予回答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话题不对,老师是不回答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渴求知识的情绪状态不到,老师也是不“出手”的。当然,时机不到,学生认知准备不足,老师也会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说,在教学中,回答是一种智慧,不答也是一种智慧。 《红楼梦》的确伟大,处处都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湘云的丫鬟翠缕在《红楼梦》中不像黛玉的丫鬟紫鹃、凤姐的丫鬟平儿、宝玉的丫鬟袭人和晴雯那么出彩,也没有宝钗的丫鬟莺儿的戏份多,但是这一节“说阴阳”,文字虽短却把一个顽皮机智、可爱有趣的翠缕“立”了起来,令人难忘。 另外,《红楼梦》中不乏才女,黛玉、宝钗的学问和才华就不比湘云差,为什么“说阴阳”一节要安排在湘云身上?这亦是曹公的高妙处。因为湘云在行为风格、思想志趣上偏于道家一派,而“阴阳”的概念主要就来自于道家。所以,让有道家风范的湘云来说最具道家色彩的概念“阴阳”,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注:“红楼教育志”系列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微教育学”,凤凰网国学频道经作者授权同步刊发,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荐读】 红楼一梦警世育人:曹雪芹如何反思教育之败? 贾府之败亡命运 从贾母如何训儿孙就看出来了 不过认得几个字?贾府里有谁能算“读书人” “偏科生”宝玉最易成才?父亲贾政为何没教好 宝玉抓周与“标签效应”:孩子不成器从小就知道? 红楼教育志:“精致淘气”是天才孩子的本能? 《红楼梦》教育的“三大法则”: 琢玉 育心 传家 坐在“宝塔尖”上的贾母 如何对红楼儿女审美教育 好母亲的反例:红楼梦里那些“跑偏”的教养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