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古蜀文明遗址地震中完好无损:先民准确避开地震断裂带

http://www.newdu.com 2018-05-25 中国新闻网 岳依桐 参加讨论

    
    
        图为营盘山遗址石棺葬墓地。钟欣摄
    中新网成都5月24日电(岳依桐)记者24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自2000年来,考古学家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营盘山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纳入中国大遗址保护名单。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营盘山遗址考古现场领队陈剑介绍,2017年11月1日至11月16日期间,考古人员对营盘山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基本明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建立了初步的文化发展演变序列。
    
    图为沙乌都遗址南区出土陶器。钟欣摄
    据悉,营盘山遗址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的三级阶地上,距今约5300年至4600年,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址。营盘山遗址也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对探讨古蜀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让考古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距离茂县不远的营盘山遗址基本完好无损,仅北端边坡上有局部区域出现轻微滑坡现象。“我们不得不赞叹岷江上游史前先民选择定居地的慎重和科学性。”陈剑说。
    陈剑表示,目前岷江上游区域的考古发现中,营盘山遗址的发现最具价值,为研究古蜀文明的渊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同时,营盘山遗址也是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发源地的核心所在。
    
    图为营盘山遗址石棺葬墓地。钟欣摄
    陈剑介绍,本次调查勘探中,营盘山12座石棺葬共出土陶器、青铜器130多件,随葬陶器分为实用器和冥器两类,其中包括双耳罐、单耳罐、豆、长颈小罐、小杯等,且大多成对。
    据悉,考古人员对营盘山遗址周边的沙乌都遗址、波西遗址等也进行了发掘。他们发现,岷江上游的遗址所在地基本避开了地震断裂带,同时,先民们对定居地点的选择还充分考虑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控制与利用。(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