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他是莫高窟壁画上的大唐英雄 光复山河的孤臣赤子

http://www.newdu.com 2018-05-25 新华每日电讯 关山远 参加讨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许游人在景区护栏外围烧香拜佛的唯一一天。这一天,也是敦煌人的一个大派对。
    莫高窟壁画,绝大多数是佛教故事。但是156窟,却是一幅少见的现实题材历史画。这幅壁画题为《张议潮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张议潮是谁?
    
    整个长安,都在恭候一位僧人的到来。
    人们身着盛装,涌上街头,朝廷也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这位九死一生、远道而来的高僧。当他终于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时,欢声雷动,他也百感交集,淌下泪来。
    他不是《西游记》中的玄奘,他俗姓唐,法号悟真。悟真来到长安时,已跟玄奘相隔了204年。玄奘归来时,大唐国势正处于狂飙突进期,四海咸服,万邦来朝,唐朝皇帝被奉为“天可汗”。丝绸之路,将大唐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安是当时最繁华最富裕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当悟真来到长安时,这座伟大的城市,已被入侵者轮番蹂躏了数次,而丝绸之路,也被阻断了将近百年。“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人沉浸在对远去的辉煌盛世的回忆中,是一种不甘的酸楚,无言的惘然。
    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情绪,长安人,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卒,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对悟真的到来,欢欣鼓舞,因为,悟真带来了一个消息:
    沙州光复了!
    
    唐代陇右道东部图,红框处为沙州(今敦煌)。
    沙州,就是今天的敦煌。从沙州到长安,直线距离就有1700多公里。为了把这个消息带到长安,悟真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当时他们分成10路,带着一模一样的文书,分不同方向朝长安进发。传统的路线是通过河西走廊一路向南,但这条路,已成死路。10路信使,只能绕道,从包围着沙州的茫茫大漠和戈壁中闯出一条路来。这10路人,最终只有悟真一路成功抵达长安。其他人,或惨死于追兵手下,或迷失于大漠戈壁。
    悟真不走寻常路,长安在沙州的东南方向,但他一路向东北方向走,走到了天德军——当时唐朝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机构,在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从地图上能够看到,从沙州到天德军,直线距离1400多公里,这一路,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无人区,悟真一行,历经了多少身心磨难,遭遇了多少生死危机?天德军防御使李丕见到悟真,感动不已,在他的帮助下,悟真从天德军出发,一路向南,终于到达了长安。这段路,直线距离也有800多公里。
    谁说悟真送信路,艰难险阻逊于玄奘当年?
    悟真抵达长安这一年,是公元850年。对长安人来说,他来自一块大唐失去已经超过整整一甲子的土地。
    这片丢失的土地,是大唐刻骨铭心的恨、椎心泣血的疼。
    当时唐皇是宣宗,他接见了悟真,喜不自禁,感其功绩,将其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但悟真带来的另外一个诉求,皇帝却黯然了。悟真说:沙州的起义军,希望朝廷派正规部队支持,南北夹击,光复失地。但唐宣宗知道,大唐辉煌不再,国内藩镇割据,边境烽烟四起。
    悟真只能在长安城里,遥向西北,祈祷:
    英雄,挺住!
    
    悟真说的英雄,就是张议潮。
    张议潮是沙州本地人,出生于公元799年,这一年,沙州沦陷吐蕃之手,已经有18年了。也就是说,张议潮只是在老人的讲述中,才知道有一个大唐。
    沙州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将此纳入中原帝国的疆域,自汉至隋,设敦煌郡,唐初改名为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二县,郡治敦煌。沙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口,也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可谓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么来解释“敦煌”得名之由来:“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这片土地的劫难,始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到衰。为了镇压叛军,骁勇的边防驻军纷纷被调入内地勤王,对唐朝具有无可替代战略地位的陇右、河西地区,逐渐为吐蕃所占领。到了公元776年,吐蕃已攻陷了除沙州以外的整个河西地区。
    从770年开始,吐蕃围攻沙州。当时沙州已经孤悬唐朝控制疆域之外,与唐朝的联系完全中断,但沙州军民誓死不降,撄城固守。当时沙州刺史是周鼎,他率众苦苦抵抗几年后,感觉城守不住了,于是与诸将商议,说咱们突围吧,把城市烧掉,一起往东边杀出去。部众都不同意,感觉周鼎的态度很坚持,于是军官阎朝把周鼎给勒死了,自己承担起刺史的责任,继续抗击吐蕃军。确实剽悍!
    当时沙州,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也就是说,以物易物,用绸缎来换粮食,当时丝绸是硬通货,大家纷纷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粮械皆竭”,城里已经弹尽粮绝了。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吐蕃将军谈判:“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对方承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出城投降,时在781年。也就是说,沙州军民,喋血孤城,整整11年!
    吐蕃是个奴隶制的王国,对待河西人民,非常残暴。史载,“丁状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吐蕃军打仗凶悍,但是管理能力跟不上,河西地区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基础设施被荒废,丝绸之路亦中断了。
    好在吐蕃兑现了不迁沙州人的承诺。张议潮的家族,仍然在城里生活,日后反抗的火种,虽然微弱,却一直没有熄灭。
    唐朝人国家荣誉感极强,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脱离唐朝已经几十年了,他们的语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衣服一直没有改变,念念不忘大唐。
    张议潮少年时期,就对故国心驰神往,“誓心归国”。史载,他“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归唐……”他苦练武功,熟读兵法。他念念不忘:
    我是大唐的人!
    
    张议潮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到自己年过半百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吐蕃先是遭遇连年饥荒,王朝内部又因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势力迅速衰落。唐朝趁机兴兵,收复了几块失地。吐蕃贵族此时没想到去安抚控制区内的各族百姓,反而纵兵四处劫掠,终于把河西给点爆了。张议潮在沙州起事,发动起义,一呼百应。《新唐书》载:“议潮乘隙率众擐甲譟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成功夺取沙州后,张议潮向长安派出了10路信使,希望得到朝廷援助。
    他并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援兵身上,“摄州事,复缮甲兵,耕且战。”
    军事上,他堪称“战神”,组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多民族部队,日夜操练,厉兵秣马——
    经济上,他废除了吐蕃贵族统治时的各种歧视,恢复了灌溉和水利系统,让沙州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五谷丰登景象;
    行政上,他恢复唐制,设置“州-县-乡-里”,在城内还恢复了唐前期实行过的城坊制度和坊巷称谓,恢复了当年的文书、行政制度,重新登记人口、土地,编制户籍,制定赋役制度,大唐帝国的边疆竟然再度重现盛唐的光芒,商旅和使节不绝于道;
    在文化上,他注意团结各族人民,汉族和少数民族开始和睦相处,河西地区,秩序井然,稳定而繁荣。
    唐朝官员巡查河西之后在奏章中称:“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张议潮恢复河西图(图片来源:网络)
    张议潮不仅一次次打退了吐蕃的进攻,还主动进攻,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他派自己的兄长张议潭带队,率队前往长安报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此时,信使再也不用像悟真那样绕个巨大的弯子了。这个时候,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宣宗欣喜若狂,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将他擢升为沙州防御使。没多久,唐朝下令在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张议潮的人生巅峰马上到来:公元858年,他与自己的侄子张淮深共率七千官兵进攻吐蕃在河西地区占领的最后一个城市凉州,即今天的甘肃武威。战争很激烈,在敦煌出土的《张议潮变文》中这么描写当时的战况:“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
    值得一提的是,围攻凉州的七千归义军中,相当数量是吐蕃降军——可见张议潮的政治才能与人格魅力,能够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
    经长时间血战,凉州终于被攻克,张议潮马上表奏朝廷“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这是一次堪称伟大的胜利:自此之后,河西关陇连成一片,“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
    这条路,已经中断了100年……
    
    张议潮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是在长安城里度过的。
    他在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起义后,多年孤军奋战,收复沦陷国土,创造了“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的不世奇功。时人作诗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他也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就有的“归国”梦。
    公元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这一年,张议潮已经68岁,在当时已属高龄。他做了一个决定:去长安!
    张议潮离开沙州,沿河西走廊南下,一步步走过曾经沦陷如今又归大唐的广袤土地,一步步走过一座又一座他收复的城市……很遗憾,他没有留下诗文,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但完全可以想象,这位老人的欣慰、自豪和感慨。
    张议潮到达长安后,满朝文武叹颂,他的赤诚之心,得到朝廷上下的褒奖,唐廷授以右神武统军,赐田宅京师,享以厚遇。74岁的时候,他在长安寿终正寝,朝廷赠太保。
    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河西,各族军民,无不悲泣。
    很遗憾的是,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均未单独给张议潮作传。近代学者罗振玉撰写了《补唐书张议潮传》。哲学社科“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十年完成)、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卷第四十五章,为张议潮单独列传,详细记载他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西走廊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
    “张议潮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使他们和睦地杂居在一起。”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莫高窟156窟,画的是当年张议潮打仗凯旋的场景,开头是骑兵仪仗,甲械齐整,旌旗鲜明。中间有军前舞乐,八名舞者排成两队,甩动长袖相对而舞。后面跟着乐队,共十人,各种乐器。后卫也是为骑兵仪仗,剽悍的骑兵环护着旌节,那是皇帝敕封的标志。整个壁画色彩华丽,气势壮阔,威仪赫赫的大唐气象。
    史载:吐蕃被驱逐后,吐谷浑王又进犯沙州,张议潮出兵讨伐,两军相遇,张议潮首战破敌,吐谷浑王败逃,张议潮率军乘胜追击1000余里,并大获全胜,活捉吐谷浑宰相3人,斩首示众,而后全军高唱《大阵乐》凯旋。
    《大阵乐》是汉朝军歌,悲壮雄浑,亦是汉代肇始以来中华民族血性与忠诚之声。若知道这些背景,今人观《张议潮出行图》,静默中,心中怎不涌动汉唐之声、崇敬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