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道教究竟起于何时,其答案众说纷纭。当今学界普遍认为,东汉末年是具体道教组织的草创时期,原因有二: 善道教化天下(资料图) 第一,经齐人甘忠可传世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对道教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太平经》产生了极大影响。经中对神仙的描述不再局限于世外逍遥,转而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其不但有天帝—真人—方士的经文传授系统,而且鲜明地表达了天帝使真人“教我此道”,以祈求世道太平的政治愿景。 第二,随着《太平经》的传世,其倡导的“太平世道”的政治理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奉行其理念的早期道教组织陆续出现。其中以天师道(或称正一盟威道)和太平道最具代表性。 天师道为张道陵一系所传,到张鲁时曾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天师道治下一度出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的清明之治。与其时间相当的太平道虽然后期传述不详,但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太平道的首领也以“善道教化天下”。 需先忏悔,方以符咒治病(资料图) 太平道要求信徒事奉黄老道,提倡人们“跪拜首过”,使教徒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忏悔并导其向善。同时,太平道也有方术术法,能以“符水咒说以疗病”且“病者颇愈”,因此十余年间徒众达到数十万。 与东汉王朝腐朽的统治和群雄割据的纷争战乱相比,凡是受到道教教化的地区,百姓均可以安居乐业,大有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图景。 早期的两个道教组织之所能从政治昏聩的社会现实中开辟出一方乐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太平经》中的主旨思想。天师道与太平道都遵奉《太平经》的教诲。 建立一块世外桃源(资料图) 经文中提到的最大理想是建立“太平世道”。其描绘了一个公平、大乐、无灾的理想社会。经文还给出了如何建设这一社会的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治理者就要以人为本、实行仁治;同时,还要落实举贤善任、尽忠尽孝、远离奸佞等一系列具体的执政方针。 更值得一提的是,《太平经》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以成仙的可能,而这种成仙的方式就是“行善”。早期道教推行“善道教化”,把“乐生”、“好善”作为道教的基本教义,让穷苦百姓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身。同时,《太平经》还提出了承负报应的思想,使宗教组织在实行教化时有了思想依据和行动纲领。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祖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使入道者纳五斗信米,到了天师张鲁时期,又“作义舍······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义舍,乃是无偿供给行旅者食宿的邸舍。此举深得贫苦百姓及战乱流民之心。无独有偶,太平道以符咒为百姓祛除瘟疫的行为,也带有鲜明的宗教慈爱特性。 以符咒为百姓祛除瘟疫(资料图) 经张道陵而传世的《老子想尔注》中强调,人君要按照“道意”治国,则国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可得长久。这份“道意”在人间的具体体现,即可归结为敬天爱民。早期的道门领袖比当朝统治者更懂得人间大道的本意,所以才能得到万民拥护。 想要建立起完整的宗教体系,除了慈爱外,还需要有教化之功,需要教徒对自身、对社会、对生活有更多的反思,才能进一步促进天下太平的理想早日实现。 天师道及太平道在为信徒治病时,均要求其人必须诚心忏悔。太平道要求徒众“跪拜首过”后,才给予具有疗病功效的符水;天师道则要求徒众居静室司过,并把过错一式三份书写下来,分别投报于天地水三官。 要求信众诚信忏悔(资料图) 虽然二者在宗教仪式上有所差别,但其想要达到的忏悔省心的目的是相同的。 若百姓不能各自悔过,早期道教中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在义舍中原本应该“量腹取足”,当有人取食过多,先可以得到三次原谅,若是再犯,便要进行刑罚。 当过错较小,便敦促其修路百步,方可赦除罪业。天师道中还实行春夏禁杀和禁酒的法令,各治中均有祭酒一职对信徒进行监督。祭酒既负责教务,又管理行政,并且还肩负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 当有教徒前来问病求药时,一方面有人主持祈祷仪式,另一方面还要由祭酒为徒众讲解《老子五千文》,以圣人之教使人涤除身心之障,从而实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教化目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资料图) 正是在这几项措施的综合治理下,早期道教才可以在纷乱的时代中为普天下百姓建立起一片世外桃源。作为一门宗教,天师道与太平道均秉持“道意”以行人间教化。二者既有宏远的太平理想,也不乏具体的教化之方,同时亦不失信仰之虔诚、度化之慈爱,所以才能为道教的传播与发展打下不朽根基。 在此后千年的历史洪涛中,统治王朝几经更迭,道教组织也几度改变,但大道的人间教化一直延续至今。善道教化,为民所归,其中味道,颇值得我辈门人深思。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