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周武王在灭殷不久后即病逝,其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引起武王另两个兄弟管叔、蔡叔的猜忌。在商纣王之子武庚的拉拢下,三人纠集军队发动叛乱。 武庚煽动管叔、蔡叔发起叛乱(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最终,周公率领军队东征平定了叛乱,武王的另一位弟弟康叔也加入了周公的阵营,参与了平叛。 由于这次叛乱最初是由殷商遗民引发的,因此,在叛乱平定后,周公将康叔封在殷地,让他来治理殷商遗民。在康叔前往封地上任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向他交代了一番如何治理封地人民的话,这便是《康诰》的由来。 但是,周公为什么对康叔此行如此重视,甚至于要进行专门的训导呢? 鉴于之前的叛乱起自殷地,按常理推断,周公应该要求康叔对当地人民严加监管,采取高压政策。 但周公在诰辞中,却丝毫没有流露出这种意思,而是告诉年幼的弟弟,一定要追慕和效法他们的父亲周文王的做法。 如何把偌大的疆域管理好,并不是一件易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周公看来,周文王留下的治国遗产是什么呢?周公说:“我们的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之人,善于起用那些可以任用的人,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畏惧应当畏惧的事情,荣耀他的百姓,由此才在中夏地区建立了我们的周国,并逐渐扩大,把西方的土地治理得很好,赢得了上天的欢心,上天才将天命赐予我们的父亲,让父亲得以灭亡了殷商,接管了殷国的遗民。” 明德慎罚,这是周公从文王那里学习到的最重要的治国经验,在他看来,这也是天命最终归周的根本原因。 从文王的这一原则出发,周公提出了治理殷地的具体建议:应该广泛地寻求殷商既往圣王的治国之道,仔细揣度考虑殷商遗老的想法,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治理会让他们顺服,并且还要再去求访虞夏时代圣明先王的治理经验,这样才能把殷商遗民治理好。 面对曾经叛乱的殷商遗民,为什么周公还坚持以如此宽大的政策对待他们呢?这就涉及到周人对天意的理解。 朝代更迭,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虽然周朝成功取代了商朝,成为天下的新主人,但对于这种“成功”,周代早期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将它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是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谨慎。 周公告诫康叔道:“上天的意志虽然难以揣测,令人害怕,但是它是否诚心帮助你,是可以通过民情看出来的。” 一方面,殷商亡国的教训就摆在眼前,让周人深切地明白,天命无常,殷人的昨天,也可能成为周人的明天。另一方面,他们又认识到,天意是通过民心民情反映出来的。 民怨产生,不是因为此地人民刁顽恶劣、不服管理,而是因为治理者没有做到以德服众。 统治者唯有得民心,方可使统治得以稳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此,殷商遗民的叛乱在周公看来更像是一种警示,提醒周的统治者们,要以更加有德性的治理,让殷商遗民真正从心底里佩服、认同周人的统治,而不是出于对强权的畏惧,不得不佯装顺服,这种表面的顺服势必不能持久。 在政治中使用强权容易且高效,但却脆弱,真正赢得人心的只有德教,而施展德教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程。 这种对政治深刻的认识,不仅是周文王留给周王室的遗产,也是周人留给后人的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