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人走不必茶凉:留一份余温 留一份情谊

http://www.newdu.com 2018-07-06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人生处处充满了难题,但是人生却又不是考试。考场上你需要绞尽脑汁得个高分,但是最值得期许的人生,不在高分,而在恰到好处。
    
    人生在世,凡事讲究一个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先秦宋玉有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形容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自己东邻家的姑娘长得美,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好。
    人生遇事也是如此。分内的工作、该有的努力,自然需要尽职尽责地做好,然而待人待物,却不妨多一份宽容,留三分余地。曾国藩说过这么一句话:“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话不说尽
    先从说话说起。我们说人会说话,经常用“能言善辩”一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伶牙俐齿、暗藏机锋固然能让人印象深刻,却也不免有言多必失的忧患。
    而真正会说话的人还不仅在于知道什么该说,更应该知道什么不该说。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只顾逞一时口舌之欲,免不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在顺境之下志得意满,就容易把话也说满。却忘了世事难料,人的心境更是此一时彼一时。无论对待他人,还是评价自己,话说的太满,不仅会让自己下不来台,还有可能会堵住自己前行的道路。所以曾国藩说,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凭自己自以为是的揣度,给未知之事下定论,误人误己,岂不是立身之大忌?
    倒不妨学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的说话之术。他说话从不说尽,有学生还总结了他的常用语,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就是“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其实,保留三分话,更是保留三分观望的态度。
    事不做尽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变动不居的。地位、财富、权势、关系,皆是如此。
    
    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今时今日的一切也许明天就会不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与人之间,化敌为友、反目成仇、每况愈下、后来居上、虎落平阳、一鸣惊人等等,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不断变化才是人生常态。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做事也不要太绝,在为敌为友之间,留一条灰色地带,给他人一条出路,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事不做尽,不仅是对人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曾国藩对此就深有体会。
    当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城破池,为剿灭太平军立下了大功,湘军日渐强大。这时候,他有些朋友和手下的将领甚至开始鼓动曾国藩拥兵自立,上演一出“黄袍加身”。
    结果,曾国藩却默默转身,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以“湘军作战已久,暮气已深”为由,自削兵权,让朝廷放心。
    
    曾国藩在形势大好的情形下选择自削兵权,保全了自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人对此事也多有讨论,结果一致认为:曾国藩有称帝的实力,却没有称帝的条件。但曾国藩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在众人的鼓动下,在巨大的诱惑前,却能仍旧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对照后来袁世凯的结局,更会感觉到曾国藩的明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不做尽、明哲保身才是长久之道。
    情不散尽
    《三国演义》中有个重要的章节:《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个故事世人皆知。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最终却不顾当初立下的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
    如果说在关羽投到曹营后,曹操赐给他赤兔马、战袍、豪宅,并向皇帝举荐他为“汉寿亭侯”,还是因为想着关羽能为自己所用,那么,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仍然将他放走,甚至还在夏侯敦追杀他的时候派人前去解围,那大概就是因为一份惺惺相惜之情了。
    
    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一条生路,也许和当初的礼遇有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曹操当初放走关羽时,肯定也不会想到华容道一事。有时候,情谊永远比利益重要,关系永远比物质重要。
    即便两人真的走到绝交那一步,最好的做法也是念一份旧情,为对方想一点,不要互相诋毁,也不要互揭对方隐私,古人说,“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世间并非只有互相利用,还有一份情在。人走不必茶凉,留一份余温,也是留给曾经那份情谊的念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