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何处是蓬莱:仙境是什么样?

http://www.newdu.com 2018-07-13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海外有仙山、山中有仙人”是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古代人的神仙思想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崇拜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典籍便存在大量的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神仙思想构建了中国人早期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绘画史。
    
    人间仙境老君山(资料图)
    从今年的7月1日到9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展览精选三十幅绘画,分“仙境飘渺”、“别有洞天”、“修行采药?遇仙升仙”三个单元。本文通过对部分藏品的赏析与评述,与大家一起神游画中仙境,品神仙卷宗。
    何谓仙?
    
    仙字的出现较早,但最初并不是一种神学上的概念。最早出现仙字的典籍中,“仙”字并没有单独使用,而是以连词“仙仙”出现。《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屡步仙仙”说得就是人醉酒的状态。《庄子》中的“仙仙乎归”也是这类用法。作为单字使用,在《庄子》中有:“圣人……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去而上仙”中的仙,是一种飘然的状态。
    
    传宋赵伯驹 飞仙图 轴(资料图)
    此次展出的赵伯驹《飞仙图》,仙人手持荷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赵伯驹是南宋著名画家,工画山水,笔致秀丽。明代的文征明也以“艺林中有千里(伯驹)如山中之有昆仑”来赞扬他。
    
    展品:清 缂丝群仙祝寿图 (资料图)
    群仙祝寿图,在丝织品上展现出女仙们祝寿时的场景,表达出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缂丝,又称“刻丝”、“克丝”、“克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品。缂丝做工惊喜,一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缂丝瑶池吉庆图轴 (资料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缂丝瑶池吉庆图》,与上述藏品均是祝寿题材。
    
    御制三星图 (资料图)
    乾隆皇帝对缂丝是情有独钟,其收藏的《御制三星图》是其晚年让苏州制造刻画的福禄寿三星形象,并亲自为该作品写了一篇颂,表达对其一生政绩的肯定。在其文章中,流露出古稀老人对其一生集齐“福禄寿”的得意心态和人生肯定。该作品,也是收藏界的道教艺术的瑰宝。
    画中仙境
    此次展览的的第一主题是仙境飘渺。仙境是什么样?诸家经典中,都有不同的记载,大体而言有:昆仑仙境、蓬莱仙境等。
    蓬莱所代表的海外三神山有“蓬莱、方丈、方壶”。此次展出的文伯仁的《方壶图》勾勒出海外仙山——方壶的全貌。
    
    明 文伯仁 方壶图 (资料图)
    昆仑仙境的主要以《山海经》为,《淮南子?地形训》更有逐步登天之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明 仇英 云溪仙馆 (资料图)
    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云溪仙馆》,描述了仙境之中神仙的生活。图中烟云缭绕,山石嶙峋,水从山涧飞流而下。楼宇之中,仙女曼妙身姿,或行或坐、或歌或舞。若是前世李白看到此卷,当配的上他的那首:“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仇英传世之作之中,道教题材的画作,还包括:《桃园仙境图》《玉洞仙缘图》《仙山楼阁图》等。
    别有洞天
    道教洞天福地的说法,最早的形态源于《五岳真形图》,由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开始构造。司马承祯在入主王屋山修道期间,潜心研究,将道教的地理观、宇宙观集结成体系,并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
    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以《天地宫府图》为蓝本,形成更为系统的道教地理论。《四库全书》:“蜀杜光庭撰。首仙山,次五岳,次十大洞天,附以青城山,次五镇海渎,次三十六精庐,次三十六洞天,次七十二福地,次灵化二十四,皆神仙幻窅之言。故虽纪山川,不隶之地理类焉。”
    
    元 冷谦 白岳图 (资料图)
    此次展出的藏品中,冷谦的《白岳图》刻画出齐云山的风貌。齐云山,古称白岳,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冷谦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养生学家、琴家。传世绘画作品,还有一幅《蓬莱仙弈图》。
    访山问道
    此次展览的第三个主题为“修行采药?遇仙升仙”。古代人寻好山问道,参访神仙,表达了羡慕神仙生活,追求精神愉悦的心境。常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李白早年常寻仙问道,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展品:传宋燕文贵 三仙授简 (资料图)
    此次展览出的《三仙授简》,描述了山中仙人松下论道的场景。三人服饰、发型不一,表达出一种豁然的精神状态。松树的线条细密,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现存于永乐宫纯阳殿神龛的背面《钟吕论道图》,是钟离权和吕洞宾的论道时的场景。
    
    钟吕论道图 (资料图)
    坐而论道在魏晋时期,形成清谈之风。画家笔下的神仙论道,传达出遇仙论道时的一种。古代人常是访仙不遇,神仙论道的场景刻画,表达出人们慕仙的心境。
    此次展览出的三十幅画卷,以道教中仙山洞府为主题,是一次道教艺术文化的盛宴。相比之下,收藏在全国各地博物馆与之相关联的画卷以及其他艺术作品,更是数之不尽。“古代绘画卷轴之中,深藏着千百年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丰富的道教艺术作品,为人们呈现出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为现代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