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读经明义丨《荀子》:读书无止境 阅读有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8-07-17 腾讯儒学 姚海涛 参加讨论

    文/姚海涛
    读书无止境,阅读有方法。读书的目的不外是想有所收获。
    
    我们读书,都是想能够得到些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收获的多寡与读者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读书方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因素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中华文化博大悠远、传承有序、文脉昌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特别“会”读书,读书为学特别重视方法之总结。
    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功利化倾向古已有之。虽然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去功利化”的倾向与理论努力,但功利化是普罗大众无法避免的一种趋向。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代表的就是这种功利的态度。
    荀子提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认为读书是一个道德不断累积,由士而圣人的跃升过程。
    
    从士到圣人,需要一个不断累积、不断攀登的过程(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读书的方法。荀子认为,读书要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在荀子看来,君子读书是为了“美其身”,是为了提升自身全面的素质。
    需要“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要调动身体各个器官参与理解过程,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手到”也就是读书要做读书摘抄、笔记。现代人已经进入了网络阅读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读书要做笔记、摘抄、批注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至少从荀子开始儒家就已经开始做读书思考笔记了。有学者从《荀子·大略》与周秦汉古代典籍的相关性角度进行一番详细考证后,认为此篇正是荀子或剪裁典籍、或加按语、或以古籍佐证自己思想火花的一篇读书笔记。
    可以说,这是儒家的第一篇读书笔记。文本于是就在记忆、理解、思考、实践、反馈中向主体敞开,让主体获得“美”的熏陶与思想的跃升。
    
    做读书笔记也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再整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读书为学方面,曾有蚂蚁、蜘蛛、蜜蜂的恰当比喻。他说,“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他们自身把网子造出来”。
    “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他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它是把这种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的”。
    培根认为经验主义者像蚂蚁一样,只是收集杂多材料的“书橱”,只知收集材料而不知分类整理,更不知逻辑提炼,这是学而不思的典型。理性主义者像蜘蛛一样,只是去“结网”,只会建立天马行空式想象的空中楼阁,这是思而不学的典型。
    而真正的哲学家、思想者应该采取中间道路,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之蜜之后再去加工制作,形成美味的“蜂蜜”,这是学思结合的典型。
    
    既汲取外界知识,又注重自我消化创新,才是学思结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学思的思考,孔子之时看到了读书为学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与“意、必、固、我”等多种弊病,并提出了学思结合的解决之道。
    荀子则意识到处理好“终日而思”与“须臾之学”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只有反求诸己,才能有深切的领悟、豁然贯通的彻悟甚至可遇不可求的顿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