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总是“好心办坏事”?帮人也要讲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8-07-18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按理来说,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助人者心怀善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助者心存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本应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佳话。却总有人因此而生出诸多龃龉:受助者不知感恩,恩将仇报,佳话变成怨言。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帮助别人也是一门学问
    
    帮助他人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助人第一步,是要把握好一个准则。儒家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在助人上也是一样。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教育子女的《颜氏家训》中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这个意思是说,如果像墨子那样的提倡“兼爱”,就叫作热腹,像这样就太过热心;而如果像杨朱那样的自私,叫作冷肠,又太过无情。
    冷肠和热腹都是走极端,正确的做法是:肠不可冷,腹不可热,一切以仁义为标准。颜之推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基本准则:仁义。
    有的人属于“有事儿您说话”型,在一开始待人非常热情。别人有求,必定是满口应承,不分是非对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那个能力,最后做了不该做的事。有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先看是否与自己有关,趋利避害。
    
    大包大揽和冷漠旁观都不可取(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是往极端里说。其实,现实中墨子和朱杨这两种人都极少,但是,冷肠和热腹这两种倾向是普遍存在的。而帮与不帮的标准,就是事情是不是符合仁义。
    汉末“党锢之祸”时,士人领袖张俭被宦官追杀,他一路奔逃,许多仗义的士人都因收留他而破家亡身。有一天,他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孔褒,碰巧孔褒不在,张俭转身要走。
    孔褒的弟弟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说,我哥哥虽然不在,我难道就不能帮助你吗?于是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孔褒、孔融和他们的母亲都说罪在自己,三人争死。
    颜之推认为,遇到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亡命之祸,也是“肠不可冷”,反之,如果只是私人恩怨,那就还是不要过多参与,此时就应是“腹不可热”。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那么,在符合仁义标准的前提下,什么样的人更需要帮助呢?
    
    判断自己该不该帮助的标准是仁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
    《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君子周贫不济富”。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
    用我们另一句话说就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人们一般都更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却往往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但也许同样的情义,对于后者来说,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
    我们有这样一句俗话:“施恩望报非君子,有恩不报真小人”。施恩于人时,就不要存一份他人会报恩之心。
    
    锦上添花固是好事,雪中送炭更见真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菜根谭》里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施恩本身是在行善,如果你对自己给出的恩情念念不忘,那到底是在行善助人,还是在“卖人情”呢?
    但是,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绝不能存有“不报”之心。没有谁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记住别人的恩情,知恩图报,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