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 那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中国是墨的故乡, 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 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 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 在中国艺术中,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 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 从古今书论中 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 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 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 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书论中关于用墨内容的考察 与欣赏、实践中对墨法的关注, 笔者认为, 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种, 试作些举要证明。 ![]() 1、浓墨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 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 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 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 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 从书法作品来看, 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 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 就是用浓墨的高手。 一般来讲, 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 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 ·有浓墨宰相之称的刘墉书法 2、淡墨 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 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 对浓墨与淡墨选择 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 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 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 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 林老的笔墨之作, 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 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 故墨色层次丰富, “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 不仅不缺乏神采, 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 ·《灵飞经》墨迹通篇用淡墨写成,意境悠远 ![]() ·王文志善用淡墨,被喻为淡墨探花 3、焦墨 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 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 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 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 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 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 4、干墨 也指点画中含较少,但比焦黑要湿, 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 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 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 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 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 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在实际的运用中, 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 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 ·米芾的《虹县诗》是干笔行书的代表 5、湿墨 与干墨相对, 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 用湿墨书法, 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 但此法难于把握, 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 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 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 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 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 时见飞白之线条。 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 常常用于行草书, 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 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 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 7、涨墨 涨墨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 与湿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 只不过其主要的效果表现在笔之外, 用涨墨书写笔画, 其点画中的水份多渗出点画之边缘, 但点画之用笔十分明显,清人王铎最擅此法。 用涨墨, 点画中之浓墨雨点画外之淡墨 同构于一字或数字之中, 有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 用此法,可以宿墨法相结合, 往往在蘸浓墨后,笔尖蘸以清水, 以渗化能力强的宣纸为之,颇有味道。 ![]() 8、宿墨 此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 近人黄宾虹对此法极为推崇,谓: “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涤笔砚, 砚取新墨,方得鲜明, 古人作画,往往于文词书法之余, 漫兴挥洒,殊非率尔, 所谓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费笔墨也。 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 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 睹其画者,自觉燥释矜平。”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 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宿墨法多与涨墨之法相结合, 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 现代书法中,有许多人尝试着使用, 亦有好的作品出现, 真正用得好的, 当是日本现代派和中国现代实验性的书法。 ![]() ![]() ·黄宾虹宿墨书法 9、冲墨 冲墨之法, 其实并非书写时使用的方法, 它并不是与笔画的完成同时的。 而是在点画写完之后, 乘笔画尚湿以水点于笔画之上, 让墨冲出画外的用墨方法。 现代派书法作品中多用之, 如日本的少字数书法, 不过与上述的八种用墨方法相比, 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时为之就可以了, 因为它的使用并不具有与书写 同步的不可逆性。 ![]() 当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种用墨方法, 相反,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应该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用墨方法。 另外,要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 蘸墨之法也是关键, 实践告诉我们, 一般蘸墨时不要饱蘸深浸, 深浸不仅笔毫无力, 而且在纸上书写(尤其是宣纸), 极易臃肿肥拙, 所以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 “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 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 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而下, 使墨从笔尖出则墨后而笔凝。” 除此以外, 用水和选墨也是墨法运用的关键。 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 我们只有多练、多观、多思、多悟 才能熟练的掌握好用墨的规律, 形成自己独特的墨法意识。 ·文章来自网络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