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翻刻本 虽然原帖无法再现王大令当年风采,该帖也很少有人关注到。但是........后面的题跋可是一个赛过一个,精彩纷呈!最负盛名的无疑是下面这件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姜夔 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他传世墨迹不多。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其释文也对王献之此帖进行了考证: 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钱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晋大令《保母志》并小研于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亲见之。志以砖刻,砖四垂,其三为钱文,皆隐起,已断为四。归王氏,又断为五。凡十行。末行缺二字,不可知(按,元迹“知”字旁笺)。第六行缺十二字,犹可考,曰:“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门方>。”(今作“礻方)砚背刻“晋献之”,字上近右,复有“永和”字,乃划成,甚浅瘦。“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砚石绝类灵璧,又似凤味,甚细而宜墨,微洼其中。或以为王氏旧物,用故洼,非也。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自兴宁距今八百三十载八(按,“八载”,元迹倒写),异哉!物之隐显,抑有定数,而古之贤达,皆前能(按,“能前”,元迹倒写)知之欤?又按《画记》,大令以晋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终,上推至乙丑岁,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此字与《兰亭叙》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梁虞和云:“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郡。故三吴之地,偏多遗迹。”盖右军自去官后,便家山阴,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云门寺乃大令故宅,去黄<门方>皆不远,宜有是物也。 王易简 宋代王易简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王易简(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又名王简易,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而颖悟,幼孤。宋末考中进士,除瑞安主不赴,隐居城南。工词曲,常与周密相酬答,笃于议论之事。著有《山中观史吟》。 局部 ▼ 后来,这个帖被元代赵孟頫收藏了,于是...... 赵孟頫 赵孟頫题跋王献之《保母帖》,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当然赵子昂收藏的,他的好基友鲜于枢当然也不能放过。 鲜于枢 鲜于枢(1254-132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 郭天锡 元代郭天锡(1227-1302,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人或作天水人)《王献之保母帖跋》,小楷,纸本。 白珽 元代白珽书法题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钱塘(浙江杭州)人。与同邑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书法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当然,乾隆爷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看看就行了...... 乾隆的题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