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从古至今,谣言都是不能杜绝的危害之物。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总极易滋生,防不胜防。 从古至今,人们都无法杜绝谣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习惯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在《离骚》中就出现过“谣诼”一词,所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和楚王的关系也正因“谣诼”而疏离,直接导致了屈原的贬谪流放。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谣言的力量被不断扩大,其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身处网络世界的我们,往往难以逃脱事件的影响。 我们或是参与者,或是反对者,亦或是旁观者。但无论是何种方式,我们都已经在谣言的包围之中。除了从自身做起,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如《荀子》所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我们还有很多可以从古人的经验中吸取的教训。 《史记》中记载,孔子与众弟子,欲去“陈”地,途经“匡”地,此时匡人受谣言所误导,因而将孔子认作阳虎,因为阳虎曾残暴地对待过匡地之人,所以匡地之人遂拦住孔子一行人,将他们拘禁数日。 孔子一行人被误信谣言的匡地百姓围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众人绝望之际,夫子却面不改色地说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斯文既在,“匡人其如予何”! 夫子面对受到谣言误导的匡人的暴行,坚毅而凛然。夫子认为既然一时无法向匡人解释清楚事情原委,就坚守自我的“仁心”,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夫子以内心的“仁”,应对谣言引起的误会,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而我坚守仁心。最后夫子等人亦澄清了谣言,得以离开匡地。 当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状况之时,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从自身做起,调整心态,正视谣言。 首先,面对能够解释清楚的谣言,我们应当进行澄清。网络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但在另一个方面,它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我们拥有了更多发现和说明真相的可能。 网络虽然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但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来澄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待某些可能会危及公共安全与利益的谣言,我们一定要努力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勇敢地揭露真相,让更多人了解事实,这也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而当我们面对一些无法解释清楚的针对个人的“流言蜚语”,在不会对社会造成大的影响、对自身根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不造成损失的前提下,为了不使谣言发酵、使造谣者达成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冷处理”。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我们暂时不能用有力的语言说明一切,但时间会解释。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心境受到污染,要努力修炼庄子所言“圣人之境”——“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在佛教教义中,高僧们也提倡不与谣言做直接冲突。有一则十分有名的故事,寒山和尚问拾得和尚:“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有时候,我们不要急于表达自己。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谣言是不会长久的,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等待。 时间会戳破虚幻的谣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见,在遇到谣言诽谤时,智者们能“闻过则喜”、“闻谤不嗔”,甚至有视“谣言”如“饮甘霖”的达观之论,我们经过漫长的人生洗礼,也有机会做到这一点。 总之,若想有涤除谣言的一天,必是人人都可以做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之时,而只有如此,我们方能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