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按:《六法考》是我修订的一篇旧文,《西北美术》主编应一平决定发表,指派卢昉博士两度送来校样。我说而今绝少有人像我,用半年时间写这种傻文章。比如造《谢氏家族简表》,仅通读《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总计425卷,就花了好几周。工作没有着落的卢昉说,聪明人都赚钱去了,学术都是傻人在做。卢昉的导师是西安美院特聘教授杨休,苏州东方之门的投资人。我说杨休啊,好端端的博士生们毕业了你不管,耗费几十亿修造秋裤大楼干嘛呀?春秋战国几百年,富豪无数,唯有吕不韦垂名青史,因为他养了数以千计的门客,其中一批博士为他编撰《吕氏春秋》,成为历代帝王的治国纲领。古今比较,杨休大傻,我小傻,卢昉傻博士,而且还是女生,唉。现将本文发在网上,我要检测一下,有多少傻子点击? 六法考 彭德 六法始见于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卷,南朝谢赫提出。张彦远家族从高祖张嘉贞算起,近二百年间,五代当官, 三位宰相。张嘉贞子孙三代热衷收藏汉唐名家书画,富可敌国。张彦远曾任大理卿,从三品,是皇帝身边的要员。他通览历代书画和典籍,著《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自称好事者得到这两部著作,书画艺术将一览无余。《历代名画记》一书,洋洋洒洒而又简洁明晰,作为无出其右的经典,受到历代画坛的器重,六法因而成为从事和解读中国画的准则。(参《旧唐书》张延赏家族列传、《新唐书》张嘉贞传、张彦远《法书要录》自序)。 1、六法本义 六法的本义谈的是人物画,旁及动物。至于山水楼台花木之类,只是人物的陪衬,不涉气韵和骨法,不入画品。六朝以后,中国画开始分科,六法才成为所有画科的指南。六法的原文,今人往往引证如下: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段文字出自《津逮秘书》第七集第三部,书名《古画品录》。这部丛书由毛晋编辑,出版时间在1636年前后。这个时期是明朝出书最滥的阶段,比如该丛书前七集收录的伪书就有十余部,诸如《诗说》、《关氏易传》、《元包经传》、《正易心法》、《佛说四十二章经》、《道德指归论》、青乌子《葬经》、郭璞《葬经》、《忠经》、李嗣真《续画品录》、释彦悰《后画录》等。 钱锺书依据此书,另起新说,将四字连读的术语从中断开: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一八九《全齐文卷二十五》1353页,中华书局1979年。)钱锺书的点断与解读,改变了六法的本义。比如骨法即用笔是晚出的意义,把随类等同于赋彩,失之于牵强。钱锺书的解读,与中华书局《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1958年影印本的断句相同。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纂者是严可均。清朝嘉庆年间,朝廷组织知名学者编纂《全唐文》,没有邀请严可均。他独自编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人认为这部书错误叠出,收集的文章常常不注明出处。谢赫谈六法的文本,在这部书中便不知道来历。按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记录,谢赫的文本名叫《古今画品》,因为品评了同代画家。《古今画品》现存最早的版本,号称出自南宋淳熙年间(1265-1274年)左圭刊行的《百川学海》。《百川学海》原版已经失传,存世的明代刊本有三种,《古今画品》收录在最不可靠的第三个版本中,书名被擅改为《古画品录》。这个最差的版本,是嘉靖年间(1522-1560年)的读书坊刊本,没有刊行者的姓名,所录书籍同另外两个版本大不相同,又收录了元代的著作,重新编排,很不严肃。与其引用这部文气不通又不可靠的《古画品录》,不如引用唐代至元代论画者的引文。举例如下: 〔唐〕张怀瓘《画断》:“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力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南宋潘自牧《纪纂渊海》卷八十七引)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十:“南齐谢赫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像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气韵非师》:“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宗室爵竹画轴后》:“张彦远论画,以气韵生动为先,经营位置为下。”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一《六法三品》:“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尽管各家援引时有个别字眼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四字连读。按照钱锺书的点断和解读,对六法的理解同唐宋以来画坛的共识明显不同。如果钱锺书先生健在,我很想提问:按照您的断句,上述六段文字将作何解释?古文的内涵,不能仅仅依赖文字训诂和标点符号解读。笔者认为,气韵生动四字,联用为主,分用为辅。据此,六法意译如下: 六法古文 六法今译 一曰气韵生动 第一是神态生动法 二曰骨法用笔 第二是形体勾描法 三曰应物象形 第三是相貌肖似法 四曰随类赋彩 第四是分类上色法 五曰经营位置 第五是安排等级法 六曰传移模写 第六是原作临摹法 2、“六法”与“五行”“五数” 齐梁以前的人物画要领被概括为六法而不是五法、七法或八法,是偶然的凑合还是刻意的归纳?笔者以为是后者。六朝时期,人们对数字的象征意义特别敏感。浏览梁朝沈约编修的《宋书》律历志、礼志、百官志,清晰可辨。数字的象征意义当然不是六朝学者的创造,其原理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 六法的成立,一是同数理有关,二是同“五德终始论”有关,它们都被五行学统摄。刘宋时期擅长诗画的谢庄,作诗的思想框架就是五行。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为皇帝撰写礼仪诗歌,也是改编谢庄的诗歌(《南齐书·乐志》)。从数理的角度看,六对应人道。《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地道以八制,人道以六制。”房玄龄注:“九,老阳之数,以老阳制天,所以君长之也。八,少阴之数,以少阴制地,欲以生息也。六者兼三才之数,人秉天地阴阳之气以生,故以制人。” 《周礼》这部经典,谈的是人治。天子的人治,设有六官:天官冡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子上朝,用于办公的六座宫寝,简称六寝。六寝的前面是六官,即文武百官所属的六个部门。六寝的后面是六宫,即天子的妃嫔所属的六处宫室。(《礼记·昏义》“天子后立六宫”郑玄注。)这种布局用来统管天下男女,三千年一贯制。 中国人的血缘关系号称六亲(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又叫六姻(《北史·杨椿传》故六姻朋友无憾焉)。女人受孕育子,叫身怀六甲(参《隋书·经籍志·六甲贯胎书》)。人体分为六骸(《庄子·德充符》“六骸”成玄英疏:谓身、首、四肢也)。人有六情(班固《白虎通》《情性》: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人得病了统称六疾(《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王族和贵族子弟从小学习六艺(《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重点攻读六经(《汉书·艺文志》游文于六经之中)。帝王的礼服分为六款,祭祀昊天上帝的礼服有十二种纹饰,上衣和下裳各有六种(参《周礼·司服》)。王后穿的礼服统称六衣或六服(《周礼·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素纱、褖衣)。 中国古代的数字含义,受制于五行学。五行家认为,天的标志数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地的标志数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其中,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于是,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称为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各自的生数,分别加上天地共享的五,变成六、七、八、九、十,称为“五行”的成数。 《周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韩康伯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注:“皆其生数。” 〔西汉〕刘歆《三统历》:“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汉书·五行志上》文同。) 〔东汉〕蔡邕:“东方有木三,土五,故数八;南方有火二,土五,故数七;西方有金四,土五,故数九;北方有水一,土五,故数六。”(《南齐书·乐志》。) 《南齐书·乐志》:“宋孝武使谢庄造辞,庄依五行数,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 成数配“五行”,成为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的固定组合。列表如下: “五行”家认定每个王朝都有先天的命运。这些命运分为五类:木运、金运、火运、水运、土运,“五运”分别对应“五德”:木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德指性质,运指趋势。五种天赋的命运简称“五运”,通称“五德”。战国时期的五行家邹衍认为旧王朝的灭亡与新王朝的兴起,相互间的关系体现为五德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德”终而复始,简称“五德终始”。汉代刘歆根据儒家禅让的主张,另起炉灶,声称两者的关系,体现为“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两两相生。东汉以后,中国改朝换代,大都采用刘歆“五德”相生的说法。 “五德”各有各的标志数。每一次改朝换代,开国帝王的头等大事,就是革新前朝的制度;包括度量衡、历法、车马和礼服的尺度、旗帜的数目等等,都必须符合本朝的数理。比如秦朝水德,秦始皇即位,事物多附会六:冠高六寸,玺用六枚,车宽六尺,马用六匹(《史记·秦始皇本纪》)。南北朝时,两个对立的朝廷,北魏是水德,刘宋也是水德。儒家经典在南北朝时为六经,同水德不无关系。六是水的成数,法字从水,用六同水德及五数呼应,也显得贴切。此外,同智力有关的文明行为与文本,常常以六冠名,比如“六艺”、“六书”、“六博”等等。 东汉火德,吉数是七;曹魏土德,吉数是五;晋朝金德,吉数是九;刘宋水德,吉数是六;南齐木德,吉数是八。由于水宋与木齐是相生的关系,六对于两家王朝都是吉数。六法在此之际出现,特别地合理。 3、气韵生动 气韵在六朝是个新词,传统的同义词是气运。 〔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中《盅》:“气运周而复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录》:“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按:气是人的生命气息,运是生命状态,精指精神,灵即灵魂。) 谢赫为什么不使用通行的气运这个古词?笔者以为同避讳有关。谢赫的祖先可能属于两晋世代为官的谢氏家族,避讳的对象是南朝刘宋最知名的诗人谢灵运(官至侍中,正三品)。六朝时期,江东谢氏有两大显族,一是会稽山阴谢氏,一是陈郡阳夏谢氏。谢灵运属于后者。本文认为,谢赫可能是谢灵运的玄孙或侄玄孙。谢氏家族跟随晋元帝南迁江东,显赫的人物有晋明帝时的吏部尚书谢裒、指挥淝水之战的丞相谢安以及将军谢玄。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谢裒是谢安的父亲,谢安是谢玄的叔父,谢玄是谢灵运的祖父。谢赫属不属于这个家族,史无直接记载,但有旁证。陈朝姚最《续画品》称谢赫为南朝齐国画家;宋朝郑樵《通志·艺文略》却说他是后魏(北魏)人氏,同谢赫评论南朝画家似乎不协,其实指的是祖籍所在地。西晋末年迁徙江东的谢氏家族,史书记录其家族成员,包括出生在建康(今南京)的谢灵运在内,均称陈郡阳夏人,指的都是祖籍。阳夏的具体地点在今河南东部的太康县城,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南朝齐国时归北魏管辖。 据宋人记载,谢赫画过《晋明帝步辇图》。大凡画过帝王的古代画家,通常属于朝臣,知晓宫中的典章制度和帝王的起居。晋明帝是起用谢裒的皇帝,谢赫作此图,既有感恩的成份,也有炫耀家族身世的意图。黄伯思依据谢赫作品中不合传统的的步辇和侍臣穿的胡服,认定是谢赫原作的摹本,颇有见地。〔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步辇图后》:《晋明帝步辇图》,南齐谢赫画。虽经传摹,意象高古。但所画辇上设一几,旁施双扛,殊无辇制。余按:辇自汉以来始为人君之乘,魏晋小出则御之。过江遂亡制度,太元中,谢安率意造焉。则明帝辇无制度,宜矣。又东晋时靴袍尚未盛行,而此图侍臣服之。岂当时五胡据中原,江左已袭其风欤? 谢赫流传到唐代的另一件作品《安期先生图》(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南齐·谢赫》著录),画的是秦代隐士安期生,后来被奉为道教神仙。画安期生是出世,隐含着谢赫的人生际遇。谢氏家族尽管是望族,但史书被杀被害的谢氏名臣,此伏彼起。大抵当其父辈时,曾经历杀戮之灾,家道衰落,不再为史家关注;史家通常关注的是官场权贵,画家在当时没有单独立传的先例。比如谢灵运伯祖父谢攸以及其子谢珫、谢王兴、谢球、孙子谢元,都不见于史籍。(见《南京南朝谢氏家族墓》墓志铭,《文物》2000.7。) (笔者据《晋书》、《宋书》、《南齐书》、《南史》列传编排) 六朝时,声势显赫的谢氏家族住在乌衣巷,地点在今南京市秦淮河畔。家族之间的关系密切。比如官至宰相的谢混,经常召集侄子们如谢瞻、谢灵运、谢曜、谢晦、谢弘微等人宴饮,议论诗文与人品。史书记载的谢氏家族成员,都是有官职和爵位的人,实际人数远远多于史书上的记载。谢混因党祸被诛杀,家事委托他的侄子谢弘微管理,仅仆人就有千名之多。(《宋书•谢混传》)谢灵运在会稽营造别业,整个建筑群绵延三里左右,仆人众多。(谢灵运《水居赋》、《宋书•谢灵运传》)如果不是成员众多的大家族,建这么大豪宅和豢养众多仆人,有何用处? 古代人名避讳,不绝于史。淮南王刘安父亲名叫刘长,《淮南子》中凡是长字,一律改为修字。王羲之因祖父名叫王正,他的法帖中的正月写为一月,或作初月。其他正字,统统用政代替。宋武帝名叫刘裕,谢灵运的叔祖名叫谢裕,不得不以字为名,史称谢景仁。谢氏家族另一位名叫谢举的成员,听到别人提到父辈的名讳,视为羞辱,竟伤心地哭泣。 既然如此,谢赫《古今画品》又有“但取精灵”的灵字,作何解释?这涉及避讳的另一项原则,即二字名不必遍讳。比如宋武公名司空,司空一职改为司城;唐代避李世民名讳,改民部为户部,但他的大臣虞世南不必改名。(《颜氏家训•风操》:“梁世谢举,闻讳必哭。”其他事例见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避讳》。) 精灵在当时是一个通用而不宜更改的古词,举例如下: 〔东汉〕傅毅《舞赋》:“摅予意之宏观兮,绎精灵之所属。” 〔东汉〕蔡邕《协和婚赋》:“受精灵于造化,固神明之所使。” 〔西晋〕左思《吴都赋》:“舜、禹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 〔西晋〕左芬《万年公主诔》:“况我公主,形灭体讹,精灵迁逝,幽此中阿。” 〔东晋〕葛洪《抱朴子道意》:“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 〔三国〕吕安《髑髅赋》:“髑髅蠢如,精灵感应。” 〔南朝宋〕何承天《达性论》:“三后在天,言精灵之升遐也。” 〔南朝宋〕谢灵运《孝感赋》:“顾微心之庸褊,谢精灵于昭晰。” 〔南朝宋〕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精灵必在,果异于草木。” 〔南朝齐〕王僧虔《乐表》:“舞咏与日月偕湮,精灵与风云俱灭。” 南朝大家族,首推王、谢两家。王氏家族多出书家,谢氏家族多出画家。谢氏家族成员,谢灵运擅画佛像,他的族弟谢庄、谢惠连兼擅书画。另一位族弟谢稚,传到唐代的人物画就多达11件,仅次于张僧繇、陆探微和顾宝光。六法的形成,同这几位人物可能有直接关系。谢赫如果不是这个家族的后人,哪有条件浏览古今名家作品?按《续画品》记载,谢赫擅长人物画。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人知,画风为画坛人士所效仿。六朝推行以士族用人的制度,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谢赫很难直窥堂奧,出人头地。 气韵(气运)多歧义,是由于没有人对它的演变进行分类界定与解释。在六法中,气指人的生命本源,韵(运)指人的生命状态。气韵的韵,本指宫、商、角、征、羽五音周流回还的节律。六法中的气、韵联用,作为比喻式的合成词,同音乐已经没有直接关系,变成术数术语“气数”的同义词。运是性命学中的气数,也就是命运状态。汉唐之际,说一个人的生命终结,就说气数已尽。气数、气运、气韵、气钧,在六朝时期是一组可以置换的同义词,指人的生命过程与状态。 〔东汉〕王充《论衡·骨相》:“类同气钧,性体法相固自相似。若未相适,有豫亡之祸也。”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八《义解五》:“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4、骨法用笔 六朝以前,根据人的相貌、肤色以及体态,鉴别人的优劣和推测人的命运,名叫相术或相法。相法最重视的是骨法,这是历代相法的共识。 〔战国〕宋玉《神女赋》:“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身骨很不平常,符合女君的骨相。) 《史记·淮阴侯列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东汉〕王充《论衡·骨相》:“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表者,骨法之谓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 〔东汉〕王符《潜夫论·列相》:“骨法为禄相表,气色为吉凶候。骨法为主,气色为候。” 〔唐〕任逍遥传本《月波洞中记》卷上:“骨法九般,皆贵相也。所谓九骨者,一曰颧骨,二曰驿马骨,三曰将军,四曰日角,五曰月角,六曰龙宫,七曰伏犀,八曰巨鏊,九曰龙角。以上九骨,皆三品之相。” 骨法的法,本指人体骨骼的基本形态,也就是结构。谢赫六法中的骨法,法字容易被六法的法的含义同化。六法的法指描绘方法,所谓骨法用笔,是指用笔墨线条勾描人物轮廓的方法;而相术骨法的法,则是指形态或常态,同法字的原始义接近。法字从水,水的基本形态是平,江湖泽中的水,不论如何汹涌澎湃,终归于平静;器皿中的水,不论器皿如何倾斜,总是保持平正。人的骨骼的基本形态,如同水的常态不变一样。 隋唐之际,帝王为了打击魏晋以来的世袭贵族,人相学家受到惩处,著作一律收缴。如汉代许负的人相学专著《相法》,到唐代时失传,连书目都不再见于文献,以致北宋术数家对一些术数常识与术语都解释不清。六法本义的讹变,同文献的失传有关。 5、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的物,既可以指动植物或事物,也可以指人。物以类聚、物伤其类、恃才傲物中的物,指的都是人。六法各法,分解人的神态、体格、相貌、肤色、等级,于是各法不称人而别称物。古文常见这种修辞方式。 《后汉书•明帝纪》:天生神物(指汉光武帝刘秀),以应王者。 〔三国〕刘邵《人物志》:“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禀阴阳而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 《南齐书·焦度传》:“帝见度身形黑壮,谓师伯:‘真健物也。’” 6、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的类,指人的相貌类型。早在汉代以前,相学家就将人的面部轮廓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型。金型方,颜色白;木型长,颜色青;水型圆,颜色黑;火型尖,颜色赤;土型厚,颜色黄。古代绢画和壁画中的人物的形态和用色,之所以常常同人的自然形态和色彩不同,盖出于此。它使得相关的人物画具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味。 《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被色而生者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苍色。南方阳气之所积,署湿居之。其人赤色。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其人白色。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闭也。其人黑色。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其人黄色。”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木人青,火人赤,水人黑,金人白,土人黄。”《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木形之人,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火形之人,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土形之人,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金形之人,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三引《相经》:“青气初来如麦生,盛王之时如树叶青,欲去之时如水上苔。赤气初来如赭柱,盛王之时如朱丹,欲去之时如干血。黄气初来如蚕吐丝,盛王之时如博棋,欲去之时如枯叶。白气初来之时如玺璧,盛王之时如粉上光,欲去之时如鲜钱。〔黑〕气初来之时如死马肝,盛王之时如漆光,欲去之时如苔垢。” 7、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指安排画面人物之间的等级与主次关系。按照东南西北中五方位置,神分五帝五正,人分五五二十五种。人的分类首先是按职位划分,分类的原则是五行。东西南北中,对应木火金水土。帝王位于中央,坐北朝南,北为先帝,南为民众,文臣在东,武官在西。 《文子》卷七《微明》:“昔者中黄子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二十有五人也。” 《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复建,辟厥沴。”郑玄注:“君失五事,则行相沴,违其位。复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 《淮南子·时则训》:“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按:“其位东方”之其,指青帝伏羲。) 周朝天子率众祭祀天地和四方神明,或者接见诸侯,通常要在国都郊外的水边,用土修建一个方坛,边长三百步,高四尺。方坛的中央,安放一个四尺见方的木质立方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饰青、赤、白、黑、玄、黄六种颜色:上面玄,象天;下面黄,象地;左面青,右面白,前面赤,后面黑,象东西南北四方。为了便于色盲者辨识,六面又分别标以六玉的形状:东圭,南璋,西琥,北璜,上璧,下琮。这个木制六色立方体的安放,便于确定祭祀对象与祭品的摆放,便于四方来朝的诸侯或卿大夫,在举行仪式之前,通过方明的颜色和六玉的形状,确定自己应该站在哪个方位。这个方位仪,名叫方明,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辨明人与神的身份等级、五方位置的立体装置。 《仪礼·觐礼》:“诸候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胡培翚正义:“方明,以方四尺之木为之,上下四方,共有六面。设六色者,每面各设一色,以象其神。”《考工记·画缋》:“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陈书·宣帝纪》:“〔九月〕乙巳,立方明坛于娄湖。” 位,不止于空间的处所,它还同人的德行和使命有关。《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邢昺疏:“不患无位者,不忧爵位也。”郭店战国楚简《六德》称为六职:“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职也。”“率人者夫,从人者妇,使人者君,事人者臣;教者父,受者子。”“何谓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圣与智戚也,仁与义戚也,忠与信戚也。”(彭德按:仁与义戚,即子与君戚。子为父之子,君为天之子,故戚。戚,近也。) “义也者,君德也;忠也者,臣德也;智也者,夫德也;信也者,妇德也;圣也者,父德也;仁也者,子德也。” 《北史·艺术·綦母怀文传》:“怀文位信州刺史。” 2008年3月初稿 2014年3月修订 彭德|1946年生于湖北省天门市,杂家。197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主编《美术思潮》、《 楚艺术研究》、《楚文艺论集》、《美术文献》。出版有《视觉革命》、《中华文化通志·美术志》、《走出冷宫的雅艺术》、《中华五色》。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