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真会玩 连通知书都玩出了3D 但书屋君觉得 还是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最美! 别的学校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 全是老教授们一笔一划 用毛笔字写出来的 学子们收到的不仅仅是通知书 更是值得珍藏的书法作品 陕师大这一文化传承坚持了12年 昨天老教授们又开始写通知书了 连钱文忠先生都手动点赞 ![]() 10余位老教授将用一周时间 手写约45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 参加书写的教授年龄最大85岁 ![]() ![]() ![]() 看了陕师大这么传统复古的录取通知书 很多人好生羡慕 你收到过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吗? 延展阅读 书屋君很好奇 古人的录取通知书到底长啥样?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瞧瞧 古人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但古人的高考难度跟现在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万千学子如过江之鲫 能跃上龙门的是极少数幸运儿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收到录取通知书后 竟然喜极而疯 可见古人的录取通知书分量有多重 ![]() 范进中举 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通知书 各个朝代名称不同 唐代叫泥金帖 宋初称金花帖 而在盛行八股文的明清 考中的录取通知书叫捷报 ![]() 科举考试等级 唐代的录取通知书泥金帖 是用金屑涂饰在笺简上 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之用 又称为“榜帖” 为了给苦读的书生报喜 朝廷还是挺大方的 要知道泥金手法可是高档装涂工艺 一般人用不起 到了北宋初期 泥金帖换了个名称叫金花帖 或金花榜帖 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所撰《吴郡志》卷二五 曾记载:“…犹藏其登第时金花榜贴。 乃用涂金黄纸阔三寸,长四寸许。 大书姓名,下有两知贡举花押。 又用白纸作大帖,如药贴状, 贮金花(榜)贴于中。 外亦书姓名二字,盖以此报其人也。 自唐以榜帖相传,而世少见其制。” 到了北宋雍熙二年(985) 临轩唱名代替了金花帖 参加殿试的考生由皇帝面赐及第 ![]() 宋代科举考试“殿试图”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 这时候的录取通知书名字通俗 就叫捷报 考场大捷,速来报喜 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 明代考生考中了秀才、举人 就以红绫做个旗子 上面以金箔书写 挑在竹竿上送到考生家里 若是中了状元 则用黄紵丝做旗子 金书“状元” ![]() 状元及第 到了清代就没那么多讲究 报喜“惟纸条一幅” 但形成了捷报规制 捷报通常长一米许 宽五十余公分 文字分四排书写 一般采用老宋体,整齐划一 ![]() 安徽汪庭圭入泮捷报 嘉定博物馆藏 ![]() 翁大铨入学捷报 嘉定博物馆藏 ![]() 潘尚志入学捷报 地方的乡试捷报更加简洁 大红纸条书第几名 及中榜人姓名 ![]() 清朝:科举乡试录取通知书中了科举就是光宗耀祖的事 收到捷报后 一般要把它张贴到厅堂最显眼的位置 有的甚至干脆贴在门上 既光耀门楣又能让能客人一眼看到 ![]() 清末状元张謇捷报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代之以大学 这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录取通知书 尽管还留有一点“捷报”痕迹 但录取通书的文化已经形成 最具民国特色是就是称谓 不称“同学”而是“某某君” 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台端”“台启”等敬语 显示对学生的尊重 ![]() ![]() 大同大学录取通知书![]() 国立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 国立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抗战时期一些高校为避战内迁 一些专业由于教师无法集合 设备一时难以齐备等原因 无法正常开课所以停开 对于考取这些专业的学子来说 喜忧参半 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是喜 忧的是被迫入其他学校学习 ![]() 国立中央大学录取通知书![]() ![]() 古往今来 不管录取通知书的形式怎么变化 对于考生来说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都是喜悦的 毕竟寒窗苦读多年 今朝终于实现人生的小目标 在这里 书屋君要祝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 前程似锦 进了大学继续拼搏追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