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应敏 网上经常流行着所谓“熬着最晚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这类言论,深刻而尖锐地映射出当下急功近利、浮躁而矛盾的各种“养生”的社会乱象。 人们一方面舍不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一方面又惦记着养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人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愈来愈注重“养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养生堂”、“养生大智慧”的出现,许许多多“江湖派”的“大国医”,也挂着妙手回春的旗子,大行其骗术。 “养生”,乃养其所生,生其所养。是养护好自身原初的生长,亦使后天的生长沿着所养护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行进,一言蔽之,曰“道法自然”。 当下的人们,顽固地认为“养生”只是保养好身体,尽力延长自己生命,殊不知,养生的真谛,在于“身心俱生”,在于身体与心灵的修养。 今人养生,应当从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着手。对于自身身体方面的修养,《论语·乡党》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饭食不追求过度的精致,鱼肉不追求过度细腻。吃肉不得超过饭菜,饮酒虽没有定量,但切不可喝醉。这是饮食方面应该注重的养生之道,劝诫众人不过度追求饮食的精细。 饮食方面,没必要过度追求精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子《道德经》又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聋;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放纵骑马打猎,使人精神疯狂;金银珠宝,使人容易违法背德。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让民众吃饱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东张西望。所以舍弃繁华奢侈,而选取淳厚朴素。这是生活方式上应该注重的养生之道。 繁华世界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纵耳目之欲,狂心口之妄,殊不知醇厚与朴素才是人们生活的本质。 人们总是脚步匆匆地追求繁华,却忘记了醇厚朴素才是生活本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灵是人们内在的主体,同样需要得到养护。尤其是古人,素来注重内心的修养。唐代著名的二位佛教高僧寒山、拾得,有经典的对话: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绝妙的问答,正是世人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其中蕴含的正是对人心灵修炼的重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他一生经历坎坷,他写的许多诗就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坚守,对道的不懈追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可见他面对世事时内心清朗的精神境界及他摒弃一切烦恼的愉悦心态,这正是内心之极大修养的体现。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养生是人身体与心灵的修养功夫。它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人到中年”才开始,而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 养生是让自我得到不偏不倚的发展。真正的养生,是让我们适时放下身心,体悟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