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而且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并有“书圣”之称。 但他流传下来的传世名作更是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流传下来的一幅字,据传是王羲之生前流传下来的最后一幅字,而且这幅字的流传经历更是有趣。 这幅字即《寒切帖》,现藏天津博物馆。 寒切帖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释义: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为你的问候感到欣慰。天气寒冷日深,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费力回应谢司马书,不再多叙。羲之答。 寒切帖(局部) “寒切”的意思是好冷,切骨的寒冷之意。此帖是纸本墨迹,全书共5行,50字。 从内容来看,这幅字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无疑,因为作品中他提到了一个人,谢安。“谢司马”,因为谢安是在公元360年出来做了司马官职,所以这是在谢安做司马后才有的这样一个官名称呼,然而,王羲之在361年去世,所以可以推断这幅字是王羲之去世前一年冬天所写。 这样算起来,《寒切帖》应该写在360年的冬天。也就是说,这是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最后一张手帖了。 寒切帖(局部) 寒切帖(局部) 信的内容描述的是王羲之残年情景,他当时过得并不是很好,但那些字却神采飞扬,没什么锋芒,也没什么大的起伏,似乎一直在做“减法”,但流转顾盼间,书圣的老辣一览无遗。 寒切帖(局部) 《寒切帖》现在天津博物馆,据说,这幅帖子是在文ge期间,被一名叫刘光启的河北人在废品站旧纸堆中发现的。 刘光启 刘光启13岁的时候就在琉璃厂做学徒,所以见过很多好东西,他甚至被文物收藏界誉为“神眼”。当看到这幅字的时候也是兴奋又哀叹。 据传《寒切帖》曾经由溥仪带出宫,到东北后遗落民间。但后来却在天津被发现,而且溥仪去东北前曾住天津的静园,所以它们多半在天津时就被末代皇帝出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