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来生 平心而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从严立法、从严施治本无可厚非。但真理往往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和道教有关的政策现在已经走向极端,这在客观上势必限制天师道的正常活动。 僧道受镇压可能与胡惟庸案有关(资料图) 朱元璋为什么对于道教的态度前后大相径庭,变化如此之大?学者往往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有僧徒卷入洪武十三年发生的胡惟庸案图谋造反,在事情被残酷镇压之后,便开始以极端的方式约束和管制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活动;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由纯粹的宗教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起,因为教内存在诸如“不循本欲,污教败行,为害甚大”,“通年以来,踵佛道者未见智者,但见奸邪无籍之徒,避患难以偷生,更名易姓,潜入法门”这样的现象,所以朝廷不得已而狠下杀手。 还有意见认为,以上两种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在于开国之君所特具的狭隘病态心理。这在朱元璋身上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朱元璋作为一代雄猜和残忍之主,对包括天师道在内的佛道徒态度的巨大变化是与他晚年所奉行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政策相一致的。试想,对那些追随并帮助他打下江山,立下赫赫功勋的功臣宿将,朱元璋相继以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郭桓案为借口,都能几至杀绝,对于天师道、白莲教等为朱明王朝的立下汗马功劳却手无寸铁的宗教势力,他有何不敢下手的呢? 于龙虎山东南黄箬峰建岘泉精舍(资料图)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天师道在这样一种黑云压城、人人自危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安能独善其身?张宇初天师对此当有最深切的感受,他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底从京师返回龙虎山后,便命道徒构筑岘泉精舍于黄箬峰下,远离政治,“为终焉之计”。 时光变幻,历史的舞台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雄才大略而又猜忌残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亲自把权力的狼牙棒上面的刺全部拔掉之后,将大明的江山交给了他自己亲自选择的接班人——皇孙朱允炆手上,是为建文帝,也称明惠帝。史载建文帝当政时间前后只有四年,其施政政策由朱元璋时期的“治乱世用重典”转向了宽和仁厚,以文治为主,所以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帝像(资料图) 因为朱元璋亲自为其选择的谋臣方孝孺、黄子澄等人都是理学家,他们更强调王道德治,认为“夫佛道本心阴翊王化,其功弘多”,所以对各派宗教不加压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承认佛道二教的功用。但是,总的来说,由于是理学家当政,建文一朝对于道教的政策还是极其严厉的。例如,建文帝敕谕道:“非奉朝命,不许私窃簪剃。年未五十者,不许为尼及女冠。”太祖时期规定妇女四十岁以后可以出家,而建文朝把规定又提高了十年,这就更加强了控制。 不仅如此,建文朝的一项更加严厉的财政改革措施是限制佛、道二教的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这项政策是针对在江南富庶州府的佛、道僧侣们提出的,因为他们曾在洪武帝朱元璋的庇护下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地主。他们的财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因为宗教界的僧侣职事们不仅享有免除土地赋税和徭役的权利,甚至还把负担强加给当地居民:不但占用了他们的土地,还要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当时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建文帝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建文帝在1401年8月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大臣们的建议。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人民。这些政策伤害了佛教徒和道教徒的既得利益,因而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 免交赋税的宗教用地在建文帝一朝受到限制(资料图) 建文帝对于道教奉行了比较极端和严厉的宗教政策。虽然这种宗教政策从国家大局上来看对国家是有益的,但道教徒的免税土地数量急剧减少,利益受到损害,他们难免要讥讽朝政政策。另外,建文帝执政的短短四年中忙于削藩维稳,有学者推测张宇初天师尽管身在岘泉,处江湖之远,有意回避政治上的猜忌,但还是被怀疑为对于燕王朱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于是,出于纯粹政治斗争的株连,或是地方官宦豪强的嫉恨,史载“建文中,(张宇初天师)居乡恣肆,数有言其过者,罢去之。上(成祖)继位,召复之。”堂堂嗣汉天师不但被数次上书弹劾,甚至还“坐不法,夺诰印”,被夺去了封诰和赐印,尊严尽失,这在历代天师中是比较罕见的。这种局面到永乐时才得到扭转。 黄箬峰下的岘泉岁月,树欲静而风不止。张宇初天师出门登高望远,但见一派肃杀冷清之气,久久不能散去。他随口吟道: 折却乌藤,便寻茅屋,谁知剩水残山。凿池种树,梅竹任萦怀。芳草闲花履地,烟霞里、藓径柴关。 无人到,春风秋月,松菊伴幽潺。 箪飘随分过,无荣无辱,樵路渔湾,与林猿谷鸟,暮乐朝欢。扫尽情尘业垢。披衣坐真,息养还丹。 优游处,孤琴只鹤,霜露不凋颜。 优游处,孤琴只鹤,霜露不凋颜(资料图) 黄箬峰景色优美,气势雄伟;岘泉背山临水,风光旖旎,在龙虎山东南二十里处,《龙虎山志》记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尝结庐读书于其上。张宇初在京城的日子里,见识到朱元璋连续出台的针对道佛二教的钳制措施之后,深知正常的宗教活动不但难以开展,而且还动辄有掉脑袋的危险。 所以为了全身避祸、明哲保身,让太祖相信他这个宗教领袖确实只是个没有任何的政治企图的方外人士,他公开为自己造了一个吸纳山水之灵气,符合自己本真情趣,和原来贵族王府式雄伟壮丽的天师府完全不同的岘泉精舍;日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手不离卷,读书著述,致志丹青,不亦说乎!时而亦可携三五僮仆,或二三友人,倘佯在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之间,与麋鹿为友,与鸟兽同居,吸纳天地之灵气,恢弘胸中之块垒。到了夜间,则可以在月光下修炼内功,加强自身法力。 怡然自得的神仙境界(资料图) 如此看来,筑舍归隐也未必就不是件好事,因为这非常符合张宇初天师内心深处真实的另一面。张宇初天师当然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因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否泰转换的。与其日日以泪洗面,不如沉湎于山水,漫卷诗书。张宇初天师向我们生动描绘了他怡然自得的神仙境界: 每爱桐江秀, 尘襟洗黛螺。 水流浑不尽, 山静看偏多。 秋书连云住, 鱼篷载雨过。 何当无一系, 钓濑老烟波。 未完待续……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