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降龙伏虎,步步生威:武当山伏虎拳的独特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8-16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在武当拳法之中,有一套以“伏虎”命名的拳法。此拳为武当山习武道人必修拳种,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笔者特邀武当三丰派十六代武术传人王懋资迪为大家演绎这套刚柔并济的拳法——伏虎拳。除此之外,本文也介绍了五虫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白虎”在风水选址、道教“龙虎殿”的镇山之用以及虎形象、虎文化等,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武当山伏虎拳的独特魅力。
    虎,大虫也
    谈及老虎,古代有一说法,名曰“大虫”。大,为“长(zhǎng)”的意思。
    
    虫,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
    古代人将动物分为“蠃(luǒ)鳞毛羽昆”五类,合称“五虫”。该说法与五行相对应。其中,甲(昆)虫指甲壳的虫类和水族。毛虫,多指走兽。鳞虫,多指鱼类、蜥蜴、蛇等。羽虫,多指禽类。蠃虫,多指人类、青蛙、蚯蚓等。其中,人作为万物灵长,在古代被列入蠃虫(也称“裸虫”)之长。《大戴礼记·易本命》:“裸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虎(资料图)
    老虎,是走兽,属毛虫一类。而其又为走兽之王,后人称作“大虫”。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水浒传》中,顾大嫂绰号“母大虫”。说起大虫的来由,一说是唐朝时为避太祖李虎名讳,称“虎”为“大虫”,两宋之后民间沿袭。
    武当山伏虎拳,即以降伏老虎为意,足见此拳的威力。道教之中,有伏虎的故事。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
    风水选址和宫殿布局
    
    四象(资料图)
    白虎,四象之一,代表西方七宿,五行中主金,象征少阴、秋季。道教将其神话,《云笈七签》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道教将其列为护法神之一,称监兵神君。
    
    
    风水选址(资料图)
    

    武当山紫霄宫龙虎殿,设置于宫观整体布局的中轴线上。殿内中间供奉王灵官,两边分别供奉青龙、白虎神像。其中,青龙、白虎神像为泥塑彩绘,相传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传世珍品。四象之中,伴随着玄武(真武)信仰的扩大,青龙、白虎则成为护法门神,镇守道观的山门: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明代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紫霄宫龙虎殿白虎神像 (资料图)
    
    

    “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在风水建筑选址中也十分重要。紫霄宫自古以来被称作“紫霄福地”,是武当山风水宝地。如下图所示紫霄宫左右,分别为青龙背、白虎垭。北边为玄武展旗峰,南边有金水渠。所谓“金水”,即西面小宝珠峰所流之水,西方属金,金生水,故名如此。
    
    紫霄宫地形图 (资料图)
    如此可见,无论是在道教建筑的选址还是宫殿的布局设置上,“青龙白虎”都尤为重要。
    
    紫霄龙虎殿(资料图)
    虎形象与虎文化
    虎形象在《山海经》中有西王母的“虎齿豹尾”。《西次三经》有“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虎为兽中之君,西王母是“帝女”,其位神圣不可逾越,其形象为“虎首人身”“虎齿”,都表明了人们对西王母的敬畏之心。
    
    镇宅神虎年画(资料图)
    虎,作为文化符号,有着驱邪避害之用,在先秦、汉代时期,帝王将相常作为镇墓兽。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前,有一尊伏虎石刻,是同时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民间则多以其形象作为“镇宅避邪,消灾降福”之用。
    
    霍去病墓前伏虎 (资料图)
    在演绎视频之中,武当山伏虎拳可谓是步步生威。人以虎形,演绎出变化莫测的拳法,在气势上犹如猛虎,招式动作都堪为刚猛有力,刚猛之中,又带有柔劲,为武当山镇山拳种。其背后更深藏着十分丰富的道教元素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回味。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