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今天 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清醒?

http://www.newdu.com 2018-08-31 腾讯儒学 刘瑞 参加讨论

    文/刘瑞
    前几天朋友聚会,等上菜的空隙间,一桌五六个人全都低着头,眼睛始终没离开过手里的手机。
    
    看手机渐渐占据了人们的主要时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只有我一个人东张西望的,最后实在忍不住,问到:“你们都在看什么呢?怎么我拿起手机不知道看什么啊?”有朋友回答:“看信息呗。我打开手机刚好就有我关注的热点新闻,就忍不住点开看看啰!”
    此话说的貌似也合情合理,不知从何时起,当我们浏览网页时,上面会呈现出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和新闻;也会自动呈现出我们喜欢的商品。
    我们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搜索引擎偷偷地收集我们的历史记录,分析用户的爱好兴趣,将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自动送到我们眼前。
    我又忍不住追问朋友:“你在手机上看过的信息最后能记住多少呢?”朋友有点茫然,想了会儿回答说:“还真是看完就忘了。”
    譬如明星的花边新闻、蹭热点的文章等。经受不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我们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而有些信息毫无营养价值,反而错误的价值导向使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
    在现代,人们手指一动即可获取海量信息,热点新闻可以随时掌握。有朋友问:信息不就是知识吗?信息时代带来的不应该是便捷、快速吗?这一观点貌似理论上成立,我们能够快速获得信息不假,但真正有用的能有多少呢?
    
    古人飞鸽传书,一字千金;今人却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古时,信息匮乏的年代,古人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甚至如宋镰每借书便抄写一份,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学问来之不易。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贫穷,晚上没有办法读书。后来,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用一把小刀在墙上凿了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透过来,以“凿壁偷光”的办法读书。
    而“囊萤夜读”是说,车胤无意中发现萤火虫会有光亮发出,于是他每到夏天就捕几十只萤火虫,放进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的苦读。古人正是因为获取知识不易,所以能够很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现代,虽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假思索的浏览各种信息,甚至有些爆款的“10万+”文章吸引人眼球,但那真的不是手机里的“毒鸡汤”吗?
    人们被媒体“娱乐”化了,也被手机信息主宰着生活,最终茫然自失。
    某些自媒体公众号一味追求轰动效应,为迎合网友的阅读趣味,只要一发生轰动性的社会热点事件,就会立马从各个角度炮制出一大批“蹭热点”文章。
    甚至于有意捏造虚假事实,有意紧随社会热点。以各种混淆概念的标题、情绪化的表达语句、煽动性的观点,诱导网友点击转发,从而借机获利
    
    可怕的毒鸡汤,误导众生,谋取暴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便是有套路的“毒鸡汤”。此类文章信息真假难辨,看了反倒让人觉得茫然无措。
    古代有个典故叫“歧路亡羊”。讲的是战国初期,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扬子害怕诸子百家争鸣,学问反倒会让人“误入歧途”的故事。
    战国时期“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可见杨朱学说在当时的影响颇深。
    有一次,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头羊,邻居集结众人去寻找。虽然人多势众,但最后终究没有找到。
    邻居回来无奈的说到:“岔路实在太多了,而且岔路上还有很多岔路,我们根本寻找不到。”
    从那之后,杨朱一直闷闷不乐,一言不发。他的弟子觉得很奇怪,不明所以,羊不过是下贱的牲畜,何况走失的羊也不是老师的,老师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后来杨朱说到:求学的人好比羊一样,也可能因为途径太多而迷失方向,偏离了正道,从而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未来通向何方?路在脚下,谨慎选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各派学说千差万别,如果做学问反倒误入歧途,做了“歧路亡羊”岂不可悲?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方法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但只是一味空想却不去踏实的学习钻研,终究会精神疲倦而成空谈。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古人尚且担心误入歧路,现代的我们更应理性的选择,不要被花样繁多的信息所误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