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柯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长辈们的谆谆善诱,告诉我们:“玩物丧志,好好学习。” “玩物丧志”是历代正统儒生的观念(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玩“和“学“似乎是一对仇敌,而“志气,志向“总是因“玩“而丧,使我们一事无成。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遇见更多的人和事,我们却慢慢发现,事实并不总是这样。 玩物,其实也可以养志。养志,即养护己志。使之纯粹,使之坚韧,使之远大。当你抱着更开阔的态度去欣赏一件事物,你可以从中受益,例如身心健康的愉悦,眼界的提升。这就是一种养志。 放眼古今,有很多影响社会的创作也都是源于“玩“的兴致。明末清初就有一位大玩家李渔,他曾经说过:“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 他写过《笠翁对韵》、《笠翁传奇十种》,文笔出众,学识广博。除了文学外,他花了大半生时间去“玩“戏曲、服饰、建筑、园林、花鸟等等,而且其对所“玩“之物,无不精通。 最后,他把这些“玩“的经验加以整合,创作出了《闲情偶寄》。这本奇书可以说是集“玩“之大成,影响深远,甚至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普通人也常常能因“玩“而受益。有人喜养花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有人喜爱印章,学习到纂刻技术和古代文字;有人喜欢骑马,培养了好骑术······ 他们通过“玩物“,在紧张的生活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栖身之所,成为更优秀更快乐的自己。 京剧就是在各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玩”出来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例如,收藏字画,若单纯欣赏的去欣赏,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中感受创作者的心境,你会感动,会喜悦,会幸福····· ·甚至因为遥远的心灵上的契合使人热泪盈眶,倍感温暖。一幅成功的艺术品教给我们的,又往往是豁达,宽容与爱。 但若你以钻营的眼光去看艺术品,只能看到它的价格,只想到满足个人狭隘的占有欲,它们就已然从精神世界的财富沦为物质世界的普通器物。 它们的存在也就成为了满足人的贪婪的玩物。它们不但不能给人带来享受,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心灵负担。你惦记着它的归属,它的价值涨落,你希望拥有它,都玷污了它的纯粹。 要想玩物养志,重在“正“和“中“。 所谓“正“,一要做到“玩心“要正。“玩“时应持欣赏与学习的心态,是为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是为了追求人性本能中所向往的善与美,而不是为了身体的放纵与享受,或是心灵上对物欲贪婪的占有欲。 花儿虽美,赏花不摘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要保证“赏玩“之物得正。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触犯法律的界限。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专业的技术与条件进行专业的研究,我们必须离那些可能会对自己,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事物远一些,比如,毒品,枪支等等。 也许你是个军事迷,医学迷,但请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尝试逾越了安全界限的行为,这十分危险。 当然,同时也不能触犯社会公德,比如一些低俗的影片和图片,即便你“喜欢“,也不可以私自在社会上进行传播。 赌博之类的活动,不可聚众玩乐,以娱情为目的尚可,不可抱盈利之心。因为有些事物本身,就是不正之物,它们的出现只是满足了人的邪欲,会引导人朝不健康,不正义的方向发展,助长歪风。因此,切记远离。 所谓“中“,即儒家所说“中庸之道“。玩物的行为不但要合乎道德和法,也要适度,不可沉迷。 我们既然定义某种行为是“玩“,证明它非生活的主业,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而“玩物“只是业余爱好,有助于我们的身心放松与健康,收获更好的状态去完成新的工作。 将“玩物“的过程,变为学习的过程,玩物往往催使你更主动积极的学习,扩展自身见识。要能驾驭所“玩“之物,为己所用,而不能为物所累。 不能学叶公好龙,也不能学卫懿公好鹤,不能因物丧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此之中,循序渐进,做到养志。所谓“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玩物”与交人是一样的,是一个会互相影响的过程,要慎重选择与己相处之物。而在与“好物“的相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陶冶性情,锻炼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