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其功至重,不可称量:早期道教对信仰坚定的考验

http://www.newdu.com 2018-09-06 腾讯道学 牧之 参加讨论

    文/牧之
    大家所熟知的“一枕黄粱”典故,说的是道士吕洞宾在长安一酒肆偶遇钟离权,钟独自为他做饭。在这期间,吕祖枕臂昏睡,梦见自己中了状元,做了高官,娶得富家女儿。生子婚嫁之后,子孙满室,极尽荣华。如此过了将近四十年,权势薰炙,忽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恍然间醒来,锅中之小米尚未煮熟,正所谓“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
    
    八仙(资料图)
    这其实是钟离权对吕祖的考验之一。据《吕祖志》记载,钟离权为了考察吕洞宾是否有修道的素质以及毅力和勇气,对他一共进行了十次考试和考验。吕洞宾经历了各种人生痛苦,经钟离权点化,便大彻大悟,愿辞官归隐学道,最终成仙得道。
    在早期道教看来,要进入学道的门径,最终从世俗走向神圣的境界,需要历经艰难困苦和漫长岁月的磨炼。常常有信仰者在最后关头经不住考验,所以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很难进入的,有时甚至要直面生死的考验。如陶弘景在《真诰》中记载,汉代有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四个人学道四十年,一起合练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后两个人就害怕了,“不敢服之,捐山而去”。过了段时间又见伯道、道恭在山上,当时两人皆已成仙。后两人悲叹道:“此人知神丹之得道,而不悟试在其中,故但陆仙耳,无复登天冀也”。可知这种考验包含了生与死,对其求道意志之坚定的要求是非常严厉的。
    坚定的信仰,是每一个宗教徒必备的心理条件。在相当艰苦和漫长的宗教考验过程中,产生出人格坚定而有圆满成就者,历史上也寥寥无几。由于用志不专,毅力稍欠而前功尽弃者比比皆是。也常有由于不能避免世俗好恶,不能割舍对俗欲的执着,而经不住道教由俗而圣的信仰考验的。
    
    嵩山中岳庙(资料图)
    搏颊与涂炭斋——道教信仰的自我考验
    在一般人看来,道教信仰历程中的自我考验,好像是一种神话式的说法。不过,在早期道教的自我精神历练中,的确有相当艰苦的修行方式。其中搏颊与涂炭斋在今天看来是相当“自虐”的惩罚个体和忏悔拯救的方法。
    “搏颊”是魏晋南北朝道经中的一个常见词语,为“击打面颊”以表示虔诚。如北魏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云:“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巾帽,九叩头,三搏颊”早期道教文献中常与“叩头”相连而用,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程序,其目的是谢罪、首过。“叩头”表认罪,“搏颊”则是自我惩罚,这是两个相关的行为,一方面承认罪过,一方面作出惩罚,所以在形式上可以凝合为紧密的“叩头搏颊”、“叩搏”。如《上清河图内玄经》云:“卷授与弟子,男左手,女右手取,绕腰后度三过,插怀中,又拜,九叩搏,都毕。师起,上香。”
    
    天师道科仪(资料图)
    除上述的搏颊外,还有一种摧残自身身体表悔过的仪式叫涂炭斋。早期天师道“涂炭斋法”中就有“搏颊”的动作,如今完整的“涂炭斋法”已不传。《辨惑论》载:“涂炭斋者,事起张鲁,氐夷难化,故制斯法。乃驴泥中,黄卤泥面,搪头悬柳,埏埴使熟。此法指在边陲,不施华夏,至义熙初,有王公其次贪宝惮苦,窃省打拍。吴陆修静甚知源,僻犹泥摈额悬縻而已,痴僻之极,幸勿言道。”据此可知,早期涂炭斋法的内容主要有几点:一是用黄泥涂面,二是将头发悬于柳木上,三是反复拍打自己的身体。其功能是为了治病,通过打拍悬头等自虐的方式向神忏悔自己的罪行,以求宽恕,从而使疾病离身。通过叩头思过谢罪以疗病是五斗米道一贯的道法仪式,像南朝道士陆修静对涂炭斋非常重视,认为“其功至重,不可称量”。
    陆修静自己就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说,他曾经与门人一起建三元涂炭斋,“积旬累月,负戴霜露,足冰首泥,时值阴雨,衣裳沾濡,劲风震厉,严寒切肌,忍苦从法,不敢亏替”。所谓“忍苦从法”,指的仍然是一个苦字,即通过苦身作法以谢罪,从而积累功德,达到解罪拯拔济人之目的。其实修功德还有重要的意义,如《正一论》所云:”涂炭法者,由群生咎障既深,非大功不释;宿对根密,非涂炭不解。结考不解,则学仙不成,厄世不度。”这里指出,不通过涂炭斋法以解前世今生之罪,积累大功德,则学仙不成。那么为了达到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长生成仙,涂炭斋法对学道者就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所以陆修静才会说“其功至重,不可称量”。
    
    南朝竹林七贤画砖(资料图)
    肉体的考验转化为心灵的虔诚
    不过,过于艰难的宗教信仰考验,却往往把害怕付出艰辛的士大夫吓跑,这不利于道教在上层人士中扩大影响。因此,这种历史上流行一时的艰苦而漫长的修道方式,也渐渐消失。特别是在六朝到唐代,天师道的势力衰落,天师道中比较原始朴素的涂炭一类斋法、过度一类仪式也同时衰落,而上清的修炼方法、灵宝的仪式轨则却随着两派在上层社会的受宠而日益流行。
    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就有了不同于早期天师道涂炭斋法的描述:
    法于露地立坛,安拦格,斋人皆结同气,贤者悉以黄土泥额,被发系著拦格,反手自缚,口中衔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昼三时向西,夜三时向北。斋有上中下三元相连,一元十二日,合三十六日。
    
    涂炭斋法后来大大简化(资料图)
    一是没有了打拍法,二由黄土泥面改为黄土泥额,三由悬柳改为系着栏格。这些仪节的改变说明涂炭斋已逐渐脱离其原始性和简陋性,而变成一种成熟的、有固定程式的斋法仪式。即使保留下来的泥额被发悬头自缚等做法,实际上也只是—种象征。这时的涂炭斋法已经成为一种烧香礼拜、言词祈祷的斋法仪式,它有着一整套固定的法事程序。这种程序,追求心灵的清静与虔诚,增强仪式过程中的敬重感,保留着道经中最为强调的因素。
    当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逐渐转化为心理上的自我调整,这时,古代的那些宗教仪式已经成了后世人半信半疑的传说,而在当时这些却是真实存在的。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牧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